Tuesday, February 5, 2008

大连医科大学生化教研室简史-全文(08年2月5日贴)

前 言

上一个世纪前一半出生的人,有幸经历过社稷的、乃至世界的巨变。这里面有政治性的巨变,更有科技性的巨变。从积极的方面来说,这些巨变的经历,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我很喜欢一句名言:昨天的遗产,明日的希望(The legacy of yesterday, the promise of tomorrow. )。撰写生化教研室的《简史》,首先要问,我们教研室的遗产是什么?它当然不仅是一些有形的贵重仪器、几本教材、好些篇科研论文、形形色色的奖状和各种光荣称号,它主要是属于精神层面的。我们的那些有形的遗产,都是由这种精神所支撑和派生出来的;归纳起来,我认为这种精神就是“敬业”两个字。我校多年八个字的校训—“团结、严谨、求实、创新”,我认为也是由此派生出来的。一个“敬业”的人自然会按照校训的要求去做。衷心的希望,靠着这种精神,这本《简史》会激起一些老教师的美好回忆。可以自豪地说,他们所高举过的火炬,已经由我们接了过来、传了下去,而且它将燃烧得更加火红。这本《简史》也会勾引起一些老同志的痛苦回忆,这些痛苦都是极左路线强加在他们身上的。痛定思痛,我们才会有今天“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的追求。当前流行一句话:“痛,并快乐着”,我想可以改成“痛,而后快乐着”。同样地,也希望这本《简史》会对年轻的后生们提供一些借鉴。

历来写历史都会有感而发,都避免不了褒贬,但其前提是写的事情要真实。

十年前,我“冒失”地接受了这个撰写任务。我说“冒失”,是因为写历史本不是我的专长。事后我发现要写真实,也着实不那么容易。多方的调查研究花掉了我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我常以一个历史故事勉励自己:齐国的大臣崔杼和齐庄公为了一个美女而争风吃醋,崔杼用计谋杀了齐庄公。事后崔杼命令齐国太史写史书时说庄公是病死的。太史不从。崔杼杀了这个太史。太史继任的弟弟又照样写,崔杼又杀之。太史继任的小弟弟再照样记述,崔杼有所顾忌,就放了他。这个故事反映了两千五百多年以前,我国史家撰写历史不怕杀头坚持写真实的高风亮节。在我撰写的过程中,虽然不存在被人指使要歪曲史实的事件,但我仍然不敢担保我写的都百分之百地合乎真实。不少同仁给了我真诚的帮助,纠正了我的几次稿件中的多处不实之处。可以肯定地说,这个《简史》是一个集体努力的果实。在撰写的整个过程中,我的准则是,一要不辜负同仁们的信任和期待,二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至于感想或褒贬么,很可能同一件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说不一。因此有的同仁建议,全文宜避免褒贬评论,只写事实即可。我仔细想来,这虽然是一个选择,但是这样做,我的写作初衷和积极性一下子就冷了许多。我认为在“昨天的遗产”和“明日的希望”之间的关系,虽然有很多是不言而喻的,但有一些则需要略加评论,才能顺理成章。念及上述建议的善意,我还是部分的采纳了它。在修改教研室的《大事记》时,去掉了所有的评论,但在写其它部分的某些问题时,我会略加评论的,但要避免过激的言辞。希望同仁们在阅读时,对于我写的事实,如果发现有不实之处,盼能不吝指出;对于我的评论,可能同意,也可能不同意。若不同意,只要我的评论没有出大格,希能予以包容。

这里我要举出我评论过的部分事件。例如,文革前,我教研室的科研,如色氨酸代谢、血红蛋白等都是受到受到极左路线的影响,而被扼杀了。我不得不说那是对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破坏,我不得不说那是让我们丧失了在该领域领先的机遇,对教研室、甚至对学校都是莫大的损失。又如,生化教研室之所以在前期的诸教研室中处在相对较好的境地,那是因为我们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推而广之,办好一所大学校,首要的也是要依靠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温家宝总理几次引用老教育家梅贻琦的话,说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他这样说,当然不是无的放矢的。

我一直认为教研室教学科研的质量不仅受我们自己的敬业精神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它也受国内甚至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我们的学院是在解放前夕的大环境里建立的、反右运动时我们的科研都停止了、大跃进时我们停课大炼钢铁和深翻土地去了、我们尽心支援的鞍山医学院也是做了虚功、文化大革命我们的教学科研停了六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步入了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时代、九十年代初期教育被划入第三产业等等。这些大环境的影响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负面的。当大环境的影响是负面时,我们的工作也难免不受影响。我们普通教师群体,去正确了解大环境对我们工作的影响,使其负面影响减至最低,这将始终是我们要好好研习的一个课题。我们常被教导说,“不要只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就是这个意思。

相当费力的是对每一个成员作出简介,尤其是对于教研室的一些元老和老教师。对于离开教研室的一些老教师,他们离开教研室后的主要成就也予以简介。这样做为的是说明原来我们教研室师资团队的高质量,把他们放到哪里都能绽放出馨香的花朵。

复办的大连医学院是从1978年开始。在这个《简史》里,我们把南迁前大医生化及1984年前的遵医生化都包括了进来。这样的写法,原因是我们割舍不了对那两个时段深深的情怀。我想,两地的同仁们是能理解这种情怀的。希望这个《简史》,也会有助于遵义的生化同仁们了解他们的过去,也期盼以此使两个生化教研室在感情上的联系有所深化。





















一、教研室的历史概况

1、概述

早期的专科生化教学 1946年临时医专成立时,未开设生化课。1947年入学的第一、二、三、四期的医化学课是由张丽锦讲师讲授的。张老师为铁路医院小儿科医师,被借用来兼职上课。最早分配留校拟教授生化的是临时医专的毕业生王有生,时间是1948年。王有生还在备课期间,同年末林钧材调入生化组,王有生遂调至更为缺人的生理组任教。当时张培珍自关东医学院毕业后也留教研室,协助林钧材老师一同完成生化教学。第一次给学生开设生化课的是林钧材,时间是1949年,对象是48级(即第五、六期)。李震勋于1948年调来医学院任代院长。李(代)院长早年在延安时代,曾将Cameron著的《生物化学》译成中文,供解放区医学校使用。林老师上课时,李院长将他翻译的部分油印本教材提供参考使用。李院长虽有生化教学的背景,但他不曾分身前来我生化教研室任教。

早期的五年制生化教学 1949年1月关东医学院纳入大连大学,改为五年制医疗系本科。1949年,春、秋季分别招生,后来称为49级的春班和秋班。1949年末,李昌甫教授由英国留学归来,经沈其震院长的动员,直接来我院工作。在他主持下于1950年开展了49级的生物化学教学。49级上课时,李教授以Baldwin编著的《动态生物化学》(Dynamic Aspects of Biochemistry)为主要参考书,编写了讲义,边教便译,油印给学生。当时有林钧材与涂长晟参加讲课,分别讲授了糖和蛋白质的化学(林)和脂类的化学(涂),其余的皆由李教授讲授。张培珍和徐继尧两人承担实验准备工作。邱琼云早于李昌甫于1949年来连,来后以研究和师资培养为主,没有参加教学。并于1950年调药理工作。1950年聂剑初由化学教研室调来生化。不久徐继尧调往沈阳教学仪器厂工作,张培珍也于1951年赴京参加留苏预备班。随后左志剑来教研室负责准备室工作。1951年的50班教学,李教授使用的是Thorpe编写的生化教材,也是边教便编译,油印给学生。参加50级教学的还有林钧材、涂长晟、沈士弼、江建新、聂剑初五人。1951年涂长晟又将Cameron的生化教材重译付诸铅印,作为参考书。1951年,严复因爱人关系,从长沙湘雅医学院调到我教研室。至1952年秋51级上生化课时,因学生人数剧增(八个班:1-4班为军干班,5-8班为普通班;每班40-60人不等),师资倍感不足。是年从化学借调吴祖新、丁时培、高佩铭、郭可义、陈光瑛等5人,又从哈尔滨医科大学调入崔肇春,共增加年青教师6人,再加上原有的教师5人(李昌甫、林钧材、沈士弼、江建新、严复,也都是中青年),共11人参加教学。当时邱琼云教授已调药理,并即将调往哈尔滨医科大学生化系任教,聂剑初当时在北京脱产参加留苏预备班学习,涂长晟已于51级上生化课前调教务处任处长。他们都没有参加51级的生化教学。51级上课时,李昌甫教授边教边编译苏联教材(兹巴尔斯基著《生物化学》),油印发给学生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到了1953年上课时,该教材就铅印给学生使用了。李教授编译的苏联生化教材共连续使用了好几年。此后使用的都是合编或统编的公开出版的教材。

全国检验技师班的举办 1953年,我校接受卫生部的任务,举办检验技师班,培养高级的医学检验人员。由三门大课的教研室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安排学生的学习。生化由沈士弼老师负责,微生物由张颖悟老师负责,医院检验科由刘德声主任负责。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共52名,学制为一年。学员中甚至包括来自北京的曾经留美学习的王继曾和张慎志。生化是门重点课程,实验课安排的主导思想是,不以操作临床化验的项目多少为质量标准,而以能做到举一反三的基础实验为主体。参与上课的教研室与科室有细菌学、生物化学、寄生虫学、公共卫生学、生物学、药理学、生理学、化学、組织胚胎学、內科和皮肤科。日后这些学员大都成了各地医学检验的骨干。检验技师班的举办是成功的,受到卫生部的肯定,1959、1963、1964、1965年再次委托我院举办检验技师班就是一个明证。

全国生化高师班的举办 李昌甫教授1952年起,在使用编译的苏联生化教材进行教学中使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有关内容,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而享有了相当的知名度。这引起了高教部的重视。为此,高教部于1954年委托我教研室主办全国生化高级师资班,为期一年。学员来自华东师大、南京师大、河南医学院、兰州医学院、昆明医学院、内蒙古医学院、西安医学院、昆明医学院、河北医学院、山东医学院、天津工业大学、韶关医学院、延边医学院、南京市省立医院等院校和单位,学员共约15名。当时除了开设由李教授主讲的生化理论课外,还有高级实验课。高级实验课的内容有:光电比色计的使用、溶液pH值的电势测定(使用玻璃电极)、用Warburg仪测定组织呼吸、胡箩卜素的柱层析分离、肌肉组织中ATP的提取、Van Slyke血液气体检压检容分析)、凯氏定氮、容量仪器的校正等等。这项工作得力于沈其震院长从东德买回的大批仪器,得力于院领导的重视,和林钧材、沈士弼两位中年老师带领年轻教师持续的努力。

师资力量 当时教研室无论在人力上,还是在物力上,都居于东北三省各高等医药院校之首,在国内也在先进行列里。教研室在师资组成上,有国外留学回来的(包括英国伯明翰大学和日本东京工大),和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老校的毕业生(包括长沙湘雅医学院、陕西武功西北农学院、北京燕京大学、北京辅仁大学、杭州浙江大学、济南齐鲁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南京药学专科学校等),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和东北其它院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李昌甫、林钧材、沈士弼、江建新等中年教师正值年富力强岁月,以其对于教学工作的敬业精神和言传身教、对生化新手们耐心辅导,使他们在短期内都能熟悉教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当时多数教师年轻单身,晚上大都自觉地在办公室学习或实验室工作,有读书的、讨论生化问题的、做实验预试的、交谈思想的、给学生答疑的、批改作业的,景象热火朝天,灯火辉煌,朝气蓬勃。大家以人民的医学教育事业为重,形成了一个年轻有朝气的教学团队,谱写了我教研室建室以来值得回味的历史篇章中的一段。

向科学进军 1955年肃反运动之后,周总理号召知识分子向科学进军,在教研室内掀起了师资培养和科研的热潮。当时以教务长张毅教授为首的较为有影响的教授们提出,高校师资培养的最好形式是科学研究。借此东风,李昌甫教授恢复了在英国开始的对鲱鱼鱼精DNA组分和结构的研究。当时院方为了支持他的研究,分期分批购买了上千斤的新鲜黄花鱼,教研室的年轻教师们挑出雄鱼,取出鱼白(即鱼的睾丸,余下的都送交学生食堂),提取了大量黄花鱼精DNA。在很长的时间里,学生食堂都有炸黄花鱼吃,一时传为佳话。年轻教师也纷纷介入了核酸的研究。林钧材老师则开展了色氨酸代谢的研究。但好景不长,1957年的反右运动迫使各项研究停止。

研究生的招收 1955年,由高教部和卫生部联合批准,我生化教研室的李昌甫教授招收研究生。校内同时招收研究生的教授还有:生理的吴襄教授,药理的张毅教授,和解剖的吴汝康教授。是年秋,生化经过考试招来研究生四名,他们是:贵阳医学院的杨康成和高言珏(女)、大连医学院的闻立荣和敖定椿。研究生一切的事务均由李昌甫自己负责,未能发挥其他教师的作用。一年多以后,三个研究生因种种原因,相继到临床工作,余下的一名(杨康成)于1958年秋完成学业后留教研室工作。

支援鞍山医学院 反右后,紧接着的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鞍山卫校当时升格为鞍山医学院,由省里安排,我院前期各教研室都派人支援,生化教研室派崔肇春和原生化教师涂长晟(52年调教务处工作,当时被错划右派)二人支援。至鞍山后,二人被安排在医用化学教研室(由化学的卢淑德讲师任教研室主任),前者负责讲生化课,后者负责试验准备。由于大医前期各个教研室都有教师去,鞍山医学院前期各课程的教学质量得以保证。1962年因贯彻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鞍山医学院按规定停办,恢复鞍山卫校。我校调去的讲师以上的教师相继被辽宁大学和锦州医学院挑走,其中包括生化的涂长晟。崔肇春因为是助教,没被挑走。当时我教研室的领导李昌甫及党员杨康成、聂剑初大力主张调回崔肇春,使他得以在我教研室继续任教。

生化专业班的举办 六十年代鉴于基础医学各科师资培养的需要,辽宁省教育厅联合卫生厅委托大连医学院和沈阳医学院(即中国医大),举办八个专业班。我院承担了生化、药理、微生物和寄生虫与生物四个专业班。每个班都由两部分人组成:我校从58级抽出来80人分到四个班。另由全省新从中专升格的八所院校(包括鞍山医学院)的58级抽来40人。共有学员120人,分成四个班,每班30人。这些班从1960年9月开学,计划到1962年夏毕业后,再分到这些学校任教。我教研室接受任务后,几乎全体总动员编写高级生化讲义。该教材反映了一些前沿的内容,内容甚为丰富。在教学中,又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第一线。该课的质量可从以下事实得到佐证:1963年该班学员赵宝昌考取山东医学院的生化研究生,导师李赞文教授看了该讲义后,当即决定赵宝昌免修高级生化课。当时生化专业班的学员有王德胜(党组长)、赵宝昌(团支部书记)、张世武(班长)、初九庆(团支部委员)、杨文玉(团支部委员)、崔秀云、黄振伟、韩秀珍、施雅文、吴宝多、吴宝栋、王亚芬、辛淑兰、徐玉秀、陈美云、黄兆惠、李振忠、杨传珠、曾令模、白永刚、李少华、孙恩魁、李玉玫、张葆、朱振山等,有一人中途休学,余29人坚持到最后。1962年3月下旬为适应国家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四个专业班都下马了。生化、药理、微生物三个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包括外校来的四十人)都回到了我校五八级继续学医,个别学生,如张世武等自愿到59级。生物班由于没有接触医学,只好到60级去了(如吕树良、张丽秋等)。当时生化专业班的学员赵宝昌、崔秀云、黄振伟等人在医疗系毕业后都走上了以生化为终生专业的道路,这是我教研室举办专业班的一个重要收获。

异常血红蛋白研究的命运 1963年“三年困难”时期后,科研又恢复,李昌甫仍做核酸结构,而林钧材则改做“异常血红蛋白”。核酸结构的研究有化学教研室讲师韦昂娜、我室年轻教师李永岚、技术员潘佩兰参与。异常血红蛋白的研究,在当时国内,我教研室还是仅有的两家之一(另一家是内蒙古医学院的秦文斌)。协同林钧材老师做异常血红蛋白的有张耀铮、朱正美和崔肇春三人,并已建立了血红蛋白的电泳分离技术。正欲深入开展研究时,开始了文革的前奏“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异常血红蛋白的研究又被领导勒令停止,理由是,它不是最高指示中说的“常、多、普”(指常见病、多发病、普遍存在的病),属“资产阶级科研路线”。年青教师们被个质问说,“你们是跟着党走、还是跟着资产阶级走?” 如此,血红蛋白的研究被扼杀了。这不仅使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蒙受损失,也使我教研室、乃至我校在国内丧失了在该学术领域的领先的机遇,殊属可惜。按我校和我教研室的水平,以及林老师的专业能力和研究组的力量,是有能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该领域在七十年代末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之后有医科院的梁植权、上海儿童医院的曾溢滔都因进行异常血红蛋白的研究获重大成果而成为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对于异常血红蛋白的研究,都远在林钧材老师之后。

再办检验技师班 1953年第一届检验技师班举办成功后,卫生部又于1959、1963、1964 和1965年再次委托我校举办检验技师班,学制都是两年。1959班留校的毕业生有白云海和黄作顺。白云海没有去遵义,留在长春路医院检验科任主任,1987年以后参与检验系的筹备工作,后任检验系副主任。1963班的生化部分是由林钧材老师总负责,实验讲义由黄诒森、张耀铮负责预试编写,同时也负责实验指导。内容是几个系列大实验,包括血清中碱性磷酸酯酶测定方法的研究(有7个实验)、氮的半微量测定(凯氏法,有5个实验)、一个新定量方法的选择和评价(O-toluidine血糖定量法,有7个实验)和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分离技术。学员自己配试剂,自己摸条件。这乃体现了我教研室一贯的教学思想,不以学习实验方法的多少为准,而赋予将来他们自己可以创建新方法和改良老方法、并具有指导别人创新和改良各方法的能力。此班学员共36人,其中来自大连市的有李治臣、姜世友、王家泉、赵宝林、苏德全,来自沈阳市的有李文华、刘影彬、李诚忠)、刘喜凤、杨峰,来自阜新市的有刘喜禄、张成材,来自丹东市的有张允材,来自辽阳市的有陈春举,来自鞍山市的有解盛皋、张立明,来自长春市的有王宇等等。1965班入学后次年因文化大革命而停课。到1967年中央发出了大中小学复课闹革命的通知后,我们生化的教师张耀铮等人在武斗的枪声中给他们上了生化课。

1986年, 我校又设立了检验专业,由我室抽调张耀铮老师主持筹建工作。同年,校方任命张耀铮为检验系主任、白云海为副主任。1987年招收了第一届五年制本科生。至此,培养检验人材的任务由检验系全面承担。生化教研室感到骄傲的是,我们参与了多届检验班的教学,参与了检验系诞生的孕育,而且输出了检验系的建系元老级人物张耀铮。

工农兵学员的生化教学 1969年五月在进驻我院的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和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俗称工宣队和军宣队)的敦促和带领下,我校内迁遵义。我教研室当时去遵义的计有:李昌甫、林钧材、崔肇春、杨康成、黄诒森、张耀铮、李永岚、朱正美、崔秀云、赵宝昌、孟宪昌等11人。到了遵义的头三年,还是在文革动乱的“斗批改”中度过的。从1972年起,遵医招收了第一届工农兵学员,以后每年一期,一直招到76届。1977年初,第五届、也是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1976届)入学。此间遵义医学院领导将解剖、组胚、生理、生化四个教研室合并为“人体学教学组”,由我室杨康成任组长,其他三组各设副组长1-2人。当时学校还成立了教材连,赵宝昌任连长。赵不仅主持了全校教材的编写工作,还参加了生化部分(代谢章)的编写,参加讨论的有林老师等人。这系列书由重庆新华印刷厂铅印发行,其中包括和生化有关的《正常人体学》。1974年,我校和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联合编写了“四合一”的《正常人体学》教材,赵宝昌代表遵医生化参编该教材(承担了水盐代谢、酸碱平衡、气体转运部分的编写)。1975年,遵义医学院和湖南医学院等八所院校联合编写二合一的《生理生化学》教材。此教材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在1976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我教研室参编“二和一”教材的有林钧材、杨康成和黄诒森。

文革后早期的五年制生化教学 1977年,文化革命结束后的次年,高考恢复,遵义医学院招收了第一批五年制本科生。1978年77级上生化课时,使用的是卫生部规划教材(一直被大家称为统编教材)《生物化学》第一版。此教材由北京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主编,编写过程短暂,出版及时,质量优良,受到广大使用单位的老师和学生的赞扬。我教研室的参编第一版的教师有:林钧材、崔肇春、黄诒森、杨康成、赵宝昌等人。此时,林钧材已任教研室主任,参编生化统编教材的机遇是因他参编“四合一” 、“二合一”教材及“医用生物化学”参考书所赢得的声望而获得的。此前,他在教研室组织了系统的专业学习活动,让大家概括地了解了十年动乱时国际生化学科的进展,为大家编写教材打下了必要的基础。林老师本人在专业的学习上承担了最多的报告课题。同时他又带领教研室和上海第一医学院合作编写《医用生物化学》参考书,尤其是还和上医有密切地科研合作和联合学术活动。这些工作不仅提高了教研室的专业水平,还明显地扩大了我教研室在国内生化学界的影响,为以后我室博士点的获得做了必要的铺垫。

在遵义招收研究生及举办生化高师班 我教研室在遵义于197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有权授予生化硕士学位,导师有林钧材和崔肇春。当年招收了研究生任锡麟(师从林钧材)、孟繁盛(师从崔肇春)两人。他们于1981年在遵义医学院获得硕士学位。

1978年,卫生部又委托遵义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举办高校的生化高师班(为期一年)。学员来自贵州、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省份的医学院校,共九名。学员们返校后,大都成为他们教研室的业务骨干,已知的包括曾昭淳(后任重庆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主任)、孙淑芬(后任沈阳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主任)、王武康(后任江苏无锡江南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主任)、李友兰(后任贵阳中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主任)、王继红(后任重庆医学院检验系生化教研室任主任)。高师班学员还有熊源发(来自昆明医学院)、陈作民(来自青海医学院)、林万芳(来自四川医学院)等。

在遵义期间至1984年的科研 此阶段主要的科研有三个方面,一是李昌甫教授的核酸研究;二是在文革期间组成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小分队队乌棒子的研究;三是尿路结石的研究。

李教授的核酸研究 即使是在遵义蹲“牛棚”时,李教授也是心繫核酸研究的。回到教研室以后更是日以继夜的做他的计算。他声称他的工作发表时要有好几十万字的篇幅,就是要出专书才行。其间,有教研室的同事给他提意见,建议他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在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待发表十数篇短文后,再用综述的方式加以总结。李教授拒绝了这个建议。四人帮打倒以后,教研室曾安排李教授在教研室内花了大半个学期报告他的结果,遗憾的是,没有人能听懂他的报告。后来在贵州省科协举办的一次学术会议的内部汇编上,刊登了他的短篇结论性文章。

老年慢性气管炎的研究 这项研究是在特定情况下的非正常科研。197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了攻克老年慢性气管炎的指示,号召把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的工作抓到底。遵义医学院随后也成立了老慢气研究小分队,直属遵义医学院革委会领导。把它放在这里叙述,是因为小分队曾在生化实验室里呆过,而且我们的教师崔肇春担任过小分队长。参加的人员多数为前期的教师,共七、八人。小分队对中草药去棒子的根茎提取物作了分析,最后写了报告上交。后因工农兵学员上课,小分队成员相继回到自己的教研室而解散。

尿路结石的研究 贵州是比较穷困的地区,故下尿路结石比较多发。在文革的后期,先后介入尿石研究的有张耀铮、李永岚、崔肇春和朱正美。张耀铮最先用传统的化学分析法做尿石的分析,结合临床作了不少病例,对临床的治疗和预后有实际的价值。珍贵的是,张老师收集了很多罕见的尿石标本:有的大如拳头,有的同心层异常清晰。李永岚用偏光显微镜,通过尿石晶形的观察,来做尿石成分的鉴定。崔肇春用改良的超微量分析法分析微小结石,可获得有用结果。其做法是用细针尖挑取几个微克的结石样品,在载波片上加上一滴试剂,在显微镜下观察化学变化来作成份鉴定。朱正美后来参加了崔肇春小组的工作。主要是建立大鼠的结石模型。这项工作为以后研究生有关尿石生化成因的课题打下了基础。(1978年朱正美考取上一医研究生而离开。)张耀铮、崔肇春联合署名的“贵州省314例尿石标本晶体成分的分析”发表在《贵州医药》1982年第一期上。尽管该刊物专业性不强,研究属于调研性的,但它却是本教研室建立以来在室内完成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实验研究论文。它反映了作者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因地制宜的敬业精神。当时由于遵医的临床和基础在尿石的研究上都有较为出色的工作,全国急腹症的协作小组决定,全国第一届中西医结合防治尿路结石的学术讨论会1977年秋在遵义召开。参加尿石研究的四位老师都参加了该会的服务工作。次年,尿石多发的广东省在广东省佛山市举行尿石防治会议,我教研室张耀铮和李永岚被邀到会(临床的周俊元也参加了),张老师在会上作了“尿石生化”的大会报告。1979年,在广州召开了全国第二届中西结合防治尿路结石的学术讨论会。张耀铮代表我教研室出的席了该会。尿石研究后来因回到大连而终止。

大医复办后的早期生化教学 我们把大连医学院1978年复办、到1984年遵义老教师大批调回前的教学列为复办后的早期生化教学时期。复办后当时未去遵义的原教研室教师王庆梅、技术员潘佩兰两人最早被招回,进行生化开课的筹备工作。继而徐承孝(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医专,原教授生理)调入,共有教师两人和技术员一人。王庆梅被指定为教研室的负责人。王老师一面备课,一面领导实验课的准备和实验室的筹建。他们三人到上海第一医学院生化教研室参观取经,回来后自编实验讲义。他们在长春路医院后院的托儿所小楼里上进行实验课的准备,工作内容包括实验台的设计安装、上下水道的改造、药品仪器的添置,一切都是从无到有。在王、潘、徐三人之后,又先后调来李国光(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硕士毕业)、杜国忠(系我校65年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云南,从事临床工作)、顾淑珍(南迁之前在我室任技术员,未随院南迁,后留长春路医院检验科工作)、刘庆莹(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化硕士毕业,毕业后在辽宁盘锦做临床工作)和潘福堂(来自沈阳中国医大)。在这些新来的教师中,除潘福堂老师外,都是新手,这就使得课前备课的任务加重了很多。令人欣慰的是,这些新手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他们常常为准确的理解教材而热烈争论。1979年78级的生化理论教学由王庆梅老师主讲,王老师狠抓了实验课和课堂讨论的集体备课,有时课堂讨论的备课甚至在王老师家里进行。潘福堂老师1981年被调来,是生化的老教师,来后被指定为教研室的负责人。此时讲授理论课的主讲老师增加为两人(王、潘二位)。潘老师主事时,也狠抓了集体备课,并克服了备课中意见分歧的局面,使新任的教师们能够正确理解教材的内容,同时也发挥了大家的主观能动性,胜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从79年起,去遵义的教师在回调前先后被邀请回到大连讲授部分生化课的有林钧材、杨康成、黄诒森、张耀铮和孟宪昌等人。他们的到来减轻了王、潘二位老师的负担,对于解决备课中意见的分歧也有促进作用。 

再次招收研究生 遵义大批人员回调的高潮虽然是1984年,但是其编制已在1981年转入复办的大连医学院。198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大医生化教研室再次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我室在复办后,招收了首批研究生,其中有姚晓丹、季力二人,以后连年都招生,未曾间断过。1986年,复办后的生化首批研究生毕业。

博士点的建设 1986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了我校第一批两个博士点,它们是生理和生化,建点博导分别是梅懋华和崔肇春。我校也成为博士点单位。我校成立近60年来,虽然经历了很多政治动荡,但始终保持了一个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这两个博士点尤其突出,其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工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这要归功于有关党政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对它们教师引进的支持,和所提供的周边环境。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各行各业都有了蓬勃的发展,医学教育事业也不例外。我教研室也于关键时刻,在林钧材主任的带领下,迈出了关键的步骤,致使我教研室成为东北地区高等医药院校中最早的生化博士点。这是全体教研室成员长期努力的结果,更是整个学校实力的反映。我们知道,有的院校,单科专业力量很强,但是整体力量不够,博士点长期得不到批准。第一批博士点的建立,不仅对这两个教研室的发展,而且对基础学院和整个学校的发展,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望 我校经过近年的努力,在设备和人员上虽然有所改善,但总体来说仍大幅度落后于其他东北几所医学老高校。在这种情况下,我教研室仍能保持在东北地区领先的行列中,这要归功于我教研室元老李昌甫、林钧材等前辈多年的辛勤耕耘所打下的基础,也要归功于教研室后继的全体成员(包括所有的教师和技术员)的努力奉献,更要归功于历届学校党、政、技术(包括图书馆、分析测试中心、动物房、影象中心)等部门为我们提供的周遍大环境。要保持这个领先的势头,还要我们付出加倍的努力。当今,五、六十年代毕业的教师们大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后来的教师们,尤其是上世纪末加入教研室的教师群体,他们的教学科研都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而且都已步入良性循環 (科研已经定向﹑有国家和省里的基金﹑招收了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已经享受了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宽松的政治气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态势已成定局,这是已经离、退休的前辈们所乐于见到的,也是他们所祷念切盼的。

2、历届主任

我教研室从1949年末第一位主任李昌甫起,到2006年末的主任燕秋止,历时57年,先后共有正主任5人,副主任9个人次(正式任命的)。他们是:

李昌甫(正) 1949 – 1984*(* 注)
杨康成(副) 1958 – 1984*
王庆梅 1978 – 1980*
潘福堂 1980 – 1982*
林钧材(正) 1977 – 1984*
崔肇春(正) 1984 – 1993*
赵宝昌(副) 1984 – 1987*
张耀铮(副) 1984 – 1987* 
杨康成(副) 1990 – 1994
崔秀云(正) 1993 – 1996
刘庆莹(副) 1994 – 1996
张嘉宁(副) 1996 – 2000*
刘 彦(副) 1996 – 1998
燕 秋(副) 1999 – 2000
燕 秋(正) 2000 – 2006
燕 秋(正) 2006 – 至今
田余祥(副) 2006 – 至今

*注:以上的名单要做如下的说明:1)李昌甫的任期最长。林钧材任主任时,院方讲过是双主任,但李教授已不再主事,教研室的各项工作全由林老师主持。1977年,林老师在遵义市被正式任命的主任,1983年从遵义调回大连后,虽未再张贴正式任命的公告,但院领导有口头委托,要林老师继续主持教研室工作,直到1984年林老师因超龄不再主事时,我教研室的双主任任命才告结束。2)杨康成58年秋毕业后,10月即分配到教研室,担任副主任。他做副主任时间最长,先后给四位主任(李昌甫、林钧材、崔肇春、崔秀云)都当过副手。他不仅主持行政日常工作,还做思想工作。杨老师完成了大量日常工作,大家有目共睹,都高度评价他的服务精神。3)王庆梅和潘福堂都没有正式被任命为主任,只是领导口头委托他们主持工作,他们是教研室当时实际上的主任。4)张嘉宁是主持工作的副主任,是教研室的头把手,还没有改任正主任,就被调任科研处(后转研究生部)的处长,从而结束了他对教研室的领导工作。5)崔肇春在担任主任期间,曾出国访问一年半(85秋至87春),此间赵宝昌、张耀铮两位副主任协同主持了教研室的日常工作。1987年春崔肇春回国后,因赵宝昌已调任学院副院长、张耀铮调任检验系主任,二人教研室副主任的工作即不再继续。

3、党支部简介

学院成立之初,由于各教研室党员数较少(部分教研室甚至没有党员),党组织为了利于联系党外群众、兼顾无党员的教研室,从学院成立初期起,直至南迁遵义整党之后的这一段时期,整个前期的教工党员只设一个直属支部,(其间1958年例外:当时师生党员曾一度合在一起,成为前期党总支),下设几个党小组。这段时期中,生化教研室党员曾在不同时期分别和化学、药理、卫生学、生理等教研室的党员共同组成一个党小组。文革开始后,党组织瘫痪,党的正常活动停止。1969年5月内迁遵义后,于70年下乡开门整党后才恢复党的组织生活。在1972年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学员前后,我组的党员系与生理教研室的党员组成一个党小组,两个教研室的政治学习也在一起。

我教研室的党员,在内迁遵义之前的很长时间内,只有一名。文革中有调来的、和新入党的两名,直至回调大连之前,党员也只有四名。1984年回到大连后,到1986年因为党员人数增加到十名,遂成立了生化党支部。自从成立生化党支部以后,在总支的领导下,在保证教研室教学科研任务的完成上,党小组起到带头保证作用。生化支部多次被评为学校和基础医学院先进党支部,有多人次获得学校和基础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二、教师简介
教师是办学的关键。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意思。其他的因素都是办学的必要条件。我国著名教育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早年就精辟地指出,“大学非大楼之谓,乃大师之谓也”。温家宝总理也语重心长的对高等教育获奖代表们说,“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办学要像小平同志那样,具有“甘当后勤”的胸怀。我教研室之所以能立足于国内的同行之林,就是因为此前各个时期我们都有一支比较好的教师队伍。他们不仅做好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还热心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工作(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议、学会的负责人、杂志的编委、举办或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举办各种专业学习班、以及接受进修生等),使这个集体真正成为带动和影响周边地区的学术中心。这也是教师队伍具有社会责任心的一个表现。


1、 建组初期至南迁前的教师
(按到室先后顺序排列)
1) 林钧材 男,辽宁省大连市人,1920年5月出生于旅顺龙王塘。早年留学东京工业大学,主修染料合成化学。回国后任教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后转大连铁路医院攻读生化研究生,师从对维生素B1及 ATP结构的阐明有重大贡献的牧野坚博士。后于1948年末转大连市我校前身《关东医学院》任教,讲授生物化学。历任我教研室实验总管、行政秘书、教研室主任,积极参与组织并领导我室的师资培养。五十年代,反右前积极开展色氨酸代谢研究,因反右而被迫终止。1957-1958年,被派往上海中科院有机所进修,在合成短杆菌肽(Gramicidin)的研究中发挥了其染料合成化学的优势,卓有贡献。六十年代初期“三年困难时期”后,又在全国率先开展异常血红蛋白研究,但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执行“资产阶级科研路线”而被勒令停止。文革后任教研室主任,及时地组织教研室的读书报告、业务学习,大步地追赶国际的新近展。在此基础上,组织我室教师主编和参编多部全国性生化教材与参考书。此外,他及时输送师资外出与北京医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合作教学与科研,为我教研室“走出山沟”、扩大眼界与影响创造了条件。从遵义先后被派往北京医学院和上海第一医学院合作或学习的就有六个人次之多。这些活动扩大了我教研室在新形势下的知名度,为日后被批准建立博士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遵义返回大连后,林老师组织东北五院校(我院、沈阳中国医大、长春白求恩医大、哈尔滨医科大学、佳木斯医学院)的生化同人编写生化教材,内部使用多年后,于1987 年公开出版,连同内部出版的共有五个版本。这个教材的编写主导思想深得广大使用单位的赞赏。林老师反复强调,编写的教材是给初学者读的,内容要简明、文字要通俗易懂、也要具有先进性。林老师反对蜻蜓点水式的写作风格。为此,参加编写的单位一再扩大,除东北的几个院校之外,还包括关内的几所老校,如长沙湖南医科大学(即湘雅医学院)、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分出的),使用院校累计达到38所次,创民间合编教材使用面之广与使用时间长达15年的记录。林老师在遵义时就领导了全教研室对本科学生实验课进行改革,把实验课改成全天的大实验。不单纯以验证课堂理论为目标,着重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这个思想,也带入了后续研究生大实验课。林老师1988年离休。离休后仍致力于该教材的改版工作,直至1998年。林老师的科研因为极左路线而几次夭折,但是他作为年长教师,凭着对事业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带领着全组阔步向前。他的贡献是我们教研室的宝贵财富。

2) 张培珍 女,辽宁省大连市人。我院成立本科医学院之前,毕业于我院的前身医专,于1948年和林钧材先后来教研室。1951年被选派留苏,在苏联完成医科专业的学习。回国后, 先在北京医科院工作,后调兰州工作。

  3) 涂长晟 男,1921年12月9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1943年毕业于陕西武功西北农学院农业化学系。毕业后曾先后工作于西北农学院和北京大学。1949年投奔革命,从北平来到大连,来教研室任教,是继林老师与张培珍来室后的第三人。涂老师来室后除任课外,还主编过我室最早的内容丰富的实验讲义“大全”,并译过Cameron的《生物化学》,公开出版,作为学生的参考书。1952年调教务处任处长,协同教务长张毅教授工作。1956年任院长助理,在协助院长贯彻知识分子政策上成绩显著而成为党委委员。同年陪同院长去北京参加知识分子工作会议,我院的工作受到会议的高度评价。因为有康生的插手,1958年反右时我院党委被定性为“向资产阶级投降的典型”,涂老师也被错划为右派,随后调“大跃进”升格的鞍山医学院医用化学教研室工作。1961年“右派”摘帽(1986年中央组织部通过辽宁省委也给我校党委平反)。1962年鞍山医学院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下马,被选调辽宁大学生物系任教。文革后任该校生物系主任。在辽宁大学生物系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环境生物学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从事生态环境学研究与规划的人才。积极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的编写工作,任该丛书环境生物学编写组副主编。经常参与决策和咨询生态方面重大事宜,孜孜不倦地评审论文,对开拓辽宁的环境保护工作成绩显著。1983年起调任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主席,兼任辽宁省科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曾任辽宁省政协常委、省生化学会理事长。1985年,主持成立辽宁省生化学会,为我省的生物化学教学和研究的组织和发展做了富有成效的工作。1988年离休。离休后任辽宁省科协名誉主席。涂长晟知识面广,为人谦虚谨慎,善于换位思考、从不同的意见中找出共同点,是解决矛盾的能手。2000年2月5日病逝于沈阳,终年78岁。重要译著有Cantarow and Schepartz原著的《生物化学》, 第二版,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出版。涂老师精通汉语英语,此书翻译质量极高,在当年是年轻教师学习专业英语及翻译技巧的范本。1990年又由四川出版社出版了由涂老师在沈阳辽大主译的、哈佛大学的Ernst Mayr教授的哲学巨著《The Growth of Biological Thought:Diversity Evolution and Inheritance》的中译本《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Ernst Mayr 教授为该译本书写了《前言》。此书的深度和难度都很高,其译文的出版,对提升国内哲学思考功不可灭。

4)邱琼云 女,台湾省人。抗战时期在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就读,毕业于重庆。40年代中期留英,师从李约瑟夫人*,研究代谢调节。此前李约瑟夫妇访问抗战陪都重庆时,访问了邱琼云正在做实验的中央大学实验室,对于年轻的邱琼云出色的应答和不卑不亢的态度极为欣赏。这成为此后她邀请邱琼云留英的动因。在英时,受中共地下党员曹日昌(我国著名心理学家,1911—1969)、曹天钦(我国著名蛋白质生化学家,1920-1995)等的影响,在带头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上作了重要贡献,故于退休后改为离休。1949年回国时李夫人赠送给其爱徒邱老师Lumetron光电比色计和Warburg氏呼吸仪各一台,和一些小型的实验器械。邱老师经沈其震院长动员于同年秋来到大医生化任教(早于李昌甫几个月到教研室)。邱老师用她带回的实验器材,在培养生化年轻教师做基本的生化实验和开展新的实验上,很受赞许并有成效。在我教研室工作数月后转药理工作。邱老师的专长是动手做实验,且对年轻教师富有热情,即使编制在药理,还时常回到生化教研室传授实验技术。她的这种乐于动手做实验的风气,是我教研室的宝贵财富。1953年调哈医大生化系任教,后转军事医学科学院专做研究。文革中被下放江西农村,在下放期间先办理了退休,后改为离休,离休前为研究员。离休后于1971年转遵义定居(因其胞妹邱宝云在遵义医学院任耳鼻喉科医生)。在遵义多年以培养年轻人为己任,谢绝遵义市、遵义地区、甚至贵州省的一切照顾与头衔。在遵义,她除了指导农民进行科学试验外,还义务指导多个年轻人学习她所精通英、日、德语。邱教授终身未婚,培养这些年轻人是她晚年的精神寄托。我教研室的一些教师在她生前,每年都去她的居所看望她,大家对和她之间坦率的谈话极为欣赏并受教益。邱老师九十年代初期病逝于遵义,终年80余岁。(*其丈夫李约瑟博士 --- Dr. Joseph Needham,亦为著名的生化学家,晚年致力于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影响面较广。)

5)李昌甫 男,湖南省长沙市人,1917年3月出生。1941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1943年考取中央大学医学院蔡翘教授的研究生。1945年在重庆青木关考取最后一届庚款留英。在英国留学期间,师从于伯明翰大学化学系师的Stacey教授,研究鲱鱼精DNA的降解组分和结构。当时与留英中国学者曹天钦、曹日昌、邹承鲁等人时有过往。在他们的影响下,阅读了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等著作,被书中的精辟观点所折服。1948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化学哲学博士学位,工作一年后,1949年底归来,担任我教研室主任至1984年,长达36年。在50年代初向苏学习期间,因在教材编译及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教学上有所尝试,也有所体会,影响面较广。1954年即为我校争取到高教部委托举办全国高校生化师资培训班的任务(学员来自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学校),扩大了我教研室及我校的影响,也促进了我室的专业发展。1955年经高教部批准,在我教研室由李昌甫教授招收研究生。在五十年代中期,还组织年青教师参加全国专业刊物《生化文摘》撰稿,并亲自为年轻教师仔细修改文稿,极大地提高了我室青年教师的英语专业阅读及中文写作能力。1956年周总理号召向科学进军后,恢复了DNA组分与结构的研究,此后虽经多个政治运动而有所中断,但李教授核酸研究的韧性使他坚持到世纪交替直至卧病。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核酸结构的研究在反右后直至退休前,始终未能纳入国家计划,研究的结果也始终未能公开书面发表。李教授根据新的进展,不断修正其主张,从否定到承认双螺旋结构。但直至晚年,仍坚持认为,DNA结构中除了双螺旋外,还有他所主张的“主体DNA”(Bulk DNA)。李教授在教研室五十年代的教材建设上与师资培养上成绩卓著,多年来,曾为高师班、助教进修班学员、及室内年轻教师开设专业英语课,甚得好评。在社会工作方面,50年代末期,和其它国内知名专家一起发起成立“中国生理科学会”(包括生理、生化、药理、病理生理),担任常务理事,并是《生理科学进展》杂志的早期编委。文革后,被选为中国生化学会理事(1981 ~ 1984)。曾任贵州省生化学会及辽宁省生化学会名誉理事长。文革前为大连市政协常委多届。198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退休。李教授国学基础雄厚,擅长诗词歌赋,行文快捷,书法刚劲清秀,极富才气。晚年夫人韦昂娜(化学老教师)在大连患病先李教授而去,患有巴金森氏病的李教授曾经历磨难。2001年1月28日(正月初五)走完生命的路程,终年83岁。

6)聂剑初 女,湖南省桃源市人,1925年6月出生于河北省塘沽市。中小学教育在天津完成。1942年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化学系,随后转成都燕京大学,1947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化学系。1949年来我院化学系工作,1950年由化学系调生化系工作。1951年被派至北京留苏预备班学习,后因情况变故,于1954年返回教研室继续任教。在教研室期间,带领与组织大家学习业务及俄语,很有成效。善于团结广大教师和实验员,鼓励进步,在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上做了大量工作。1956年入党,1958年反右期间受到对知识分子“右倾”的“批判”。1963年因爱人关系,调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生化教研室任教,后任该室主任多年。80年代初期,主编了师范大学用的生化教材《生物化学简明教程》,参编者有上海师大和东北师大。在离开大连医学院后,仍然十分关心学校和教研室的工作。70年代末期,在酝酿从遵义回大连的过程中,聂老师为了帮助遵医老师们向中央有关领导和部门反映广大师生的心声和实际情况,通过其在人民日报工作的姐姐聂眉初将群众反映情况的信呈送给当时任军委副主席的邓小平同志;还不辞辛劳带领在北京出差的遵义医学院老师们访问时任医科院院长的我院老院长沈其震。90年代初期退休,退休前为教授。目前因患有小脑共济失调症,行动不便,但生活仍能自理。2006年其爱人胡冬生老师病逝,聂老师坚强地面对现实,令人敬佩。至今仍与教研室的老教师和在北京的大医老领导和老校友保持着联系。

7)江建新 男。1944年考入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齐鲁大学化学系,1948年在济南毕业。因对核酸研究极有兴趣,慕名李昌甫教授于1950年来大医工作。1953年调沈阳中国医大生化教研室,后转内蒙古医学院。与我教研室教师陈光瑛结为伉俪。文革前患精神分裂症,文革中因病无意中说了“错话*”,而医生均不敢出具患病证明,不幸被打成“现行反革命”,使他的病情雪上加霜,精神和肉体俱受到严重摧残,导致病情加重。文革后在北京精神病院住院疗养治疗多年,近闻业已辞世。(*注:他患病后,说话时常带有口头禅“他x的”三个字,在工宣队进入学校后,他满心欢喜见人就报喜说,毛主席派来了工宣队,只是在主语之后,加上了那个口头禅。在清理阶级队伍时,检举他的信很多。对于一个病人,医生不出具诊断书,是文革中是非被扭曲的一个悲剧。)

8)沈士弼 男,湖北省人。1945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毕业后,先在湘雅医学院工作一段时间,后转沈阳中国医科大学,1951年初由中国医大生化教研室转来我室任教。沈老师专业基础坚实,待人热情,是年轻教师的良师益友。曾历任教研室实验总管、行政秘书等职。关心指导年轻教师学习生化理论、实验技术、以及专业英语阅读,耐心解答生化上的疑难问题。沈老师国学基础雄厚,擅长文字,精通中、英文,写作上独具风格,读之别有韵味(见《生命的化学》上的数篇论著),曾数次主审苏皖八院校合编的《生物化学》及南京铁道医学院魏涌主编的《医学生物化学》等书稿,对以上各书质量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对青年教师的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指导良多。1953年俄文速成学习后,组织教研室的成员翻译苏联专著《动物生化实验指导》,既促进了教研室的俄文学习,又充实了学生的实验内容。1953年卫生部委托我院举办首期检验技师班,沈老师受教研室的委托,和微生物学教研室张颖悟及医院检验科刘德声负责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该班学员日后都是各地临床检验工作的骨干。1958年因爱人关系,调南京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任教,在该室的业务学习上起到带动和促进的作用。多年主编江苏省生化学会机关刊物《生命微观》,使该刊物很有特色。2002年退居二线主编。当前虽已年届八十有七,只要天气及身体允许,总是要去图书馆浏览JBC、PNAS、Nature、Science等专业刊物,这成为他必做功课。此外,沈老师当前是“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下属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员。此前曾数次参加该会讨论。至今尚与我教研室一些老教师保持密切的联系。1987年6月退休,退休前为教授。

9) 严 复 女,江苏省吴江县人。1928年 2 月出生。1950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即通称的“金女大”)化学系。毕业后先任教于长沙湘雅医学院生化系,受到老一辈生化学家任邦哲教授的关心和培养,并参加了七年制的生化教学。1951年因爱人在大连市中科院化学物理所工作而调来我室。教学从50级起教至55级,并参加了1953年检验技师班和1954年高师班的教学。1956年晋升为讲师,同年秋考取北京中国医科院生化副博士研究生,师从王世真教授,后因王教授调外地,改从李士谔教授,专攻癌变中酶的变化。1960年研究生毕业后返回我室任教。文革中因爱人关系未能去遵义。1971年调至大连轻工业学院发酵生化专业组任教。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1984年晋升为教授。科研的主要领域为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有论文40余篇公开发表。80年代中期完成了国家经委“七.五” 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固定化细胞连续发酵新技术研究”和自然科学基金关于酶工程课题研究。教学上主要讲授发酵生化课。80年代初期,受轻工业部委托主编了部定教材《工业发酵生化》。1993年退休前共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2名。社会工作有大连市科技顾问、辽宁省生物化学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酶工程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陕西省生物工程学会兼职教授。我院复办后仍与教研室保持密切联系。1993年赴美波士顿参加国际酶工程学术会议,会后留美国和女儿团聚至今。

10) 陈光瑛 女,江苏省人。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后,来我校化学系任教,1952年秋自化学借调我室。1953年俄文速成时,跟外语系谭作相老师先学了一步,待系内老师于该年春季脱产速成学习俄语时任辅导员。1954年经谭作相介绍入党,是我教研室搬到星海三站新校舍后最早入党的党员,也是当时教研室内唯一的党员。肃反后1955年向科学进军时,跟李昌甫教授做DNA组分的研究。1956年因爱人(原我室教师江建新)关系调内蒙古医学院生化教研室,并任该室主任多年。和其丈夫一起,终生研究 DNA结构。70年代末期,宣称获得DNA的结晶,此文发表在内蒙古医学院学报上。由于江建新患有精神分裂病,并被错划为现行反革命,故陈老师退休前的日子比较艰辛。退休前为教授。目前随子女旅居美国。

11) 吴祖新 女,北京市人。1949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轻工业部工作一年,1950年来我校化学系任教。不久和聂剑初一同借到生化代课,旋即回到化学。1952年在此借调生化系任教,后因工作需要,本人对生化专业也有深厚兴趣,遂留任生化。吴祖新曾是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在专业及社会活动(前期工会工作)上都很有成绩。1955年肃反运动后期受极左路线迫害,含冤自杀身亡。

12) 丁时培 女,河北省人。1949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化学系,1949年来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950年来我校化学系任教,1952年借调来我室任教,1954年回化学教研室。90年代中期离休后,随爱人化学林肯教授去美定居。

13) 郭可义 男,江苏省如东县人。1924年6月出生。1950年毕业于南京华东药学专科学校,1951年由本市中科院化学物理所调来我校化学系任教。1952年借调来我室,完成51和52级的生化教学后,于1954年回化学教研室。1958年大跃进时,在困难条件下从海藻中提炼溴元素时,因防护欠佳而罹患哮喘病。1959年入党。1969年随校内迁遵义,1984年回调大连。历任我校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多年任化学教研室副主任。1987年退休。1996年5月患脑溢血而丧失语言能力,卧病至1997年10月病逝。郭老师在药物合成、中草药化学成分研究等方面有较高造诣,50年代,在国产氯霉素和EDTA二钠盐(后者在铅中毒的防治上,至今仍在使用)的合成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4) 高佩铭 男,江苏省常州人。1950年毕业于南京华东药学专科学校,1951年由本市中科院化学物理所调来我校化学系任教。1952年借调来我室,后留生化。1958年调北京针灸研究所,文革前病逝于北京。

15) 崔肇春 男,河北省盐山县人。1930年1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化学系。1952年秋自哈尔滨医科大学调入。1958年被派支援鞍山医学院。1962年,鞍山医学院下马,又调回我校。1969年随校内迁遵义。文革后期起,研究贵州的多发病尿路结石。1979年从助教晋升为副教授,1985年晋升为正教授。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东北第一个生化博士点的博士生导师。历任教研室实验总管、行政秘书、教研室主任。1982年春,经教研室推荐,代表遵义医学院,去上海完成中国生化学会教育委员会委托翻译英国BBC广播电视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十部教学影片的译制工作,全国内部发行。1978年秋,被教研室派往北京医学院,代表遵义医学院与北京医学院生化教研室联合编写研究生实验讲义。1982年秋至1984年夏秋,被林钧材老师派往上海第一医学院任客座副教授,帮助讲授英文班生化课,并参与鞘糖脂的科研。1985年作为我校交换师资去美Friends大学教授生物化学半年。1986年被加拿大温哥华UBC生化系主任万斯教授邀请访问该系,任客座教授。1992、1998、2001又先后被美国洛杉矶Azusa Pacific大学、洛衫矶教育文化基金会(ECF)邀请讲授生化课和专题讲演(信号转导和日常生活);2001年8月,接受国际神经科学联合会(ISN)暨美国神经科学会(ASN)的邀请,到阿根廷参加《新世纪鞘脂研讨会》,并在会上做特约报告(神经节苷脂GM3和GM1对肌质网该泵活性的调控作用)。多次在教研室内外开设英文课,帮助教研室同仁提高英语水平。研究领域为磷脂、鞘糖脂与信号转导。发表论文近百篇,内有十七篇在国际专业杂志上发表。90年代以后本科教学以英文班为主;研究生教学多年讲授生物膜的功能(包括物质转运、信号转导)和英文科技写作课(为博士生开设)。2000年春退休,返聘至2003年末。共培养10名生化博士生及硕士生多人。2003年末移居美国与子女团聚至今。在美期间仍间或为教研室同事或前学生修改论文,并完成此教研室史的撰写。

16) 黄诒森 男,江苏省苏州市人。1951年考入我愿51级。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于生化教研室。文革中于1968年继杨康成之后先期去遵义,参加筹备处的基建工作。1969年五月内迁时,负责职工住房分配工作。内迁完毕后,又继续在基建处工作一段,于1970年回到教研室参加文革的斗批改。1972年招收工农兵学员后,回教研室参加教学。此间基建处如需要建材(如钢材、木材和水泥)常会把黄老师借去临时完成任务。黄老师不送礼、不递烟、不请客,但总能把建材搞来。他被誉为是有“特异功能”的人。知情人都知道,他依靠的是诚信。1984年调贵阳医学院生化教研室,后又转贵阳市老年病研究所,后来辗转至镇江医学院,相对稳定了下来。主持过该校基础部及生化教研室的工作,着重培养了许多年轻教师。主编过全国医学专科的生化教材。1999年退休,退休前为教授。目前仍被返聘工作。曾任江苏省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1997-2004)及该会的机关刊物《生命微观》的主编(2003年起)。黄老师一直是镇江医学院学报副主编,现仍为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常务副主编。多年来一直与教研室保持联系。退休前为教授。

17) 周梦圣 男,上海市人。1956年毕业自本校毕业后留校任生化教师。1959年调沈阳辽宁中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任教,多年主持该室工作。主编过全国中医学院生化教材。多年一直和教研室保持联系。退休前为教授。

18) 张耀铮 男,辽宁省法库县人,1933年10月出生。1957年毕业于我校52级医疗系后,留本教研室任教。1979年晋升为讲师,1983年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晋升为教授。1969年随学院内迁去遵义。1984年返连。1986年我校成立检验系,被调至该系任系主任并领导筹建工作。成立临床生化教研室后,兼任该室主任。调检验系后,其研究生的招收仍在本教研室。在我教研室工作期间,曾历任实验总管、行政秘书、教研室副主任。在遵义期间,科研上多年从事尿路结石的研究,其尿石实验研究的论文,是在我教研室内部完成的首篇公开发表的论文,具有里程碑性的意义。返连后,张老师的科研主要集中于肝癌的促分化和信号转导。这方面获得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2项。1985-1986曾应邀去日本研修半年。教学上,除多年承担本科生化教学外,即使调检验系后,还回来讲授过日文班生化课,并参编校内使用的日语生化教材。参编过多部生化教材及临床生化教材及参考书。退休前,实验研究论文共发表64篇,加上教学研究、哲学与科普文章共发表约100篇。2003年起担任大连市政府资助、市科学著作奖、市科学论文奖审稿专家。现为大连医科大学学报编委。2004年退休。退休前为教授,共指导研究生10名。

19) 杨康成 男,贵州省贵阳市人。1931年3月出生。1950年考入贵阳医学院医疗系,1955年毕业后经推荐和考试由该校来我室攻读生化研究生,师从李昌甫教授。1958年毕业后,作为我室自行培养的第一个研究生留校。留校后多年任我教研室副主任(1958-1984,1990-1994)、前期党总支组织委员、兼任教工支部副书记、生化党支部组织委员等职。此间,教研室的各项工作得以正常运转,得力于杨老师所倾注的大量心血,并深得大家的认同。文革初期,曾受到红卫兵的冲击。1968年先期参加遵义筹备处建校工作。1969年整体迁校后,回到教研室工作。1985年回到大连后,在教材建设上长期协助林钧材教授,完成了大量编辑与编写的工作,卓有成效。在研究生教学上多年主要讲授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并率先编有讲义,内部印发给学生。1995年退休,退休前系教授,共指导研究生4名。退休后,多年来在教材编写上仍然发挥核心作用,并成为《生物化学》教材的主编之一。

20) 王庆梅 女,辽宁省义县人,1935年1月出生。1958年毕业于沈阳中国医大医疗系后分配来我教研室任教。除参加本科教学外,还参加过1960年的生化专业班的教学。1963年调长春路附属医院内科,两年后转检验科开展新化验项目。四年后转妇产科作临床工作。1978年复办时又服从调动自妇产科回到教研室。在一切从零开始、且身兼二职的情况下,以教研室负责人的身份主持了复办早期生化的教学工作。1979年上78级生化课时,才完全脱离了妇产科的工作。科研上利用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的分析条件,集中开展深海鱼油脂肪酸的分析,并结合临床开展了血中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与疾病关系的研究,如心血管疾病与血中脂肪酸含量的关系,及妇科各种阴道炎阴道分泌物的气相色谱分析等工作。共发表论文20余篇。1992年起,承担日中永和协会油脂研究室的筹建工作及随后的研究工作。1993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六十岁时退休。

21) 李永岚 女,吉林省四平市人。1954年考入本校医疗系,1959年毕业留校。除教学外,师从李昌甫教授作核酸研究。1969年去遵义,文革后期起从事尿路结石的研究。1983年调辽宁省人民医院检验科工作,继续从事尿石的科研。已退休。退休前为研究员。

22)高胜兴 男。本院1956级医疗系毕业,1961年分配来教研室任教,1962年自动要求到临床工作。在教研室时间短,了解不多,仅书此以资留念。

23)陆丽英 女。本院1956级医疗系毕业,1961年分配来教研室任教,1962年自动要求到临床工作。在教研室时间短,了解不多,仅书此以资留念。

24)孟宪昌 男。1962年由卫校调我教研室主持准备室工作。来教研室之前,为我院卫校生物教师。来卫校前,随王辅民院长在中国医大工作过一段时间。内迁时同去遵义。孟老师语文有较好的基础,文革末期1975年,遵义医学院子弟学校通过院党委拟调之教授高中语文。出于教研室的实际需要,遂派赵宝昌、杨康成、崔肇春三人轮流去子校上语文课,而将孟老师留住生化。文革后,孟老师多次作分子生物学的进展报告。1978年,在遵义晋升为讲师,回归教师队伍。多次担任本科生化部分讲课。1984年回迁大连后,次年因年龄届到而离休。离休后曾被成人教育处返聘工作数年。

25) 朱正美 女,江苏省松江县人。1934年3月出生。1950年作为战伤护士参加志愿军赴朝服役三年。美军仁川登陆后,被困在南朝鲜,昼伏夜行,历经磨难,找到北部志愿军。停战后1954年转业,1955年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随后转哈医大。1960年毕业后,分配到沈阳辽宁中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任教,1961年来我教研室进修(同来进修的还有杨平),1963年调入我教研室。1964年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生化研究生,师从李亮教授, 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止学业,并于1968年返回我院, 后随内迁去遵义。1978年再次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生化研究生,师从顾天爵教授。1981年硕士毕业,毕业后,继续以借调方式在上海第一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从事研究工作(当时编制已转入大连医学院)。1984年初受加拿大UBC生化系主任万斯教授的邀请访问他的实验室。1985年初转美国Tulane大学生化系,在系主任李玉德教授实验室访问。1985年秋回国,从事子宫糖复合物的研究至今。1992冬至1994初访问美国杰佛逊医学院,合作研究WHO资助的“寡糖在着床中的作用”课题。1996-1998年任生殖生物学研究室主任。1999年任我校糖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多年与美国著名鞘糖脂专家华盛顿大学教授箱守仙一郎院士(Sen-itiroh Hakomori)和美国费城Jefferson医学院的Bruce Fenderson教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在职期间多次访问上述合作者的实验室,并多次参加在美、欧举办的糖复合物专业会议。先后共获NSFC科研项目6项, 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前期课题基金一项,项目之多,在全校迄今居个人之冠。多年担任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终审组成员。研究生教学以讲授生物膜的结构、组装和糖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1978年晋升为讲师,1983年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4年春退休,退休后继续返聘到2006年。共指导博士生8名及硕士生多名(详见生化研究生名录)。

26)崔秀云 女。辽宁省义县人。1958年考入本校医疗系学习,1963年毕业后留校,任生化教师。其间曾于1960年被调入生化专业班学习,一年后因该班停办而回医疗系继续学习。1969年随迁遵义,1975年在遵义入党。1978年考取医科院基础所生化研究生,师从蔡良婉教授,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198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后在北京医科院职工大学教学一年,1982年返回复办的大医。1985年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晋升为教授。1986年至1996年任生化党支部书记。1991-1993任我教研室副主任,1993-1996任我教研室主任。1995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访问美国Vermont大学生物系,1997年回国。兼任我校辽宁省细胞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近年的研究集中在核糖核酸酶抑制物(RNase Inhibitor, RI)上,并已有论文发表于国际刊物(Free Radic Res.,2003)。多年来大力主张核酸具有营养作用,颇具影响。开发研究得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受到校领导的好评。截至2006年底,共培养硕士生20名和博士生8名。

27) 赵宝昌 男,辽宁省北镇人,1940年一月出生。1958年考入本校医疗系,1963年毕业。其间曾于1960年被调入生化专业班学习,近二年后因该班停办而回医疗系继续学习。1963年本科毕业后考入山东医学院生化专业研究生,师从李赞文教授。1967年分配来我院,1969年随校内迁遵义。1966年在山东医学院读研究生期间入党。1979年教育部公派留学丹麦,在哥本哈根大学Panum研究所生物化学系进修两年,1981年回国。回国后,曾被教研室派北京首都医院所举办的“工农兵学员”回炉班,参与讲授部分生物化学。1982年回到复办的大连医学院。回大连后,被教研室派往白求恩医大教授英文班生物化学一学期。曾先后任教研室副主任,基础部副主任、基础部主任,继而又多年兼任我院(校)副院长(副校长)(1987-2000),分管教学与科研。在担任院校领导期间,生物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始终未放弃,并带领以他为首的代谢调节组的科研。1985年晋升为副教授,1990年晋升为正教授。1995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现研究领域为蛋白质工程。1996年教育部公派再次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出国到美国Vermont大学生物系访问一年。数次参与全国生化卫生部规划教材的编写,其中包括第一版(1978年)、第五版(2001年)、第六版(2004年)、第七版(2007)卫生部高校生化规划教材。1993年主编出版了本校研究生高级生化教材《医学科研基础酶学》,2000年主译《疼痛学》,2004年主编卫生部医学CAI*课件《蛋白质与氨基酸》,2004年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生物化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主编了英语教科书《Textbook of Biochemistry》(由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2000年自领导岗位退下,悉心从事教学与科研。截至2006年底,共培养硕士生20名,博士生8名。(*CAI 是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的缩写,称作“电脑辅助教学”。)

2、南迁遵义后至1984年进入的教师

1)梁月珍 女。贵阳师范学院工农兵学员毕业,1975年分配来生化工作。带过几次实验课,后移居香港。

2)朱捍国 男,湖北省人。原为从湖北招收来的乌江电站护校学员,由遵义医学院代培。1972年考取四川大学生物系。1975年毕业后,调来遵医生化任教。80年代初期离校任某医药公司推销员。现在湖南工作。

3)张玉书 女,贵州黄平,遵义医学院1976年毕业,留校任教数年后离校,任某医药公司的推销员。现在何处加拿大搞针灸。

4)欧阳启楣 女,广东省新会市人。1951年自澳门归国就学。1952年进入本校医疗系学习,1957年毕业后任教于大连卫校(后改为大连医学专科学校),教授生化,1969年随爱人陈曦光(同为本校1957年毕业生)南迁,先在遵义医学院附院检验科工作,于1978年调入我教研室任教。1980年被教研室送往上海第一医学院生化教研室科研进修一年,师从顾天爵教授。进修期间的工作于1983年发表三篇论文。1984年回迁来连仍教授生化。除教学外,科研上先参加神经节苷脂的研究,并被邀请为博士生指导小组的成员。后于1988年转酶学组工作。1990年退休。退休前为副教授。

5)宋建国 男,贵州省人。遵义医学院1975年入学,197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79年考取北京第二医学院生化研究生,师从刘培楠教授。1982年获硕士学位。1993年获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93-1995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做博士后。1995年回国,1996年作为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到上海生化所,任研究员。2001年当选全国生化学会理事。2000年夏初来大连参加我教研室主持的国际学术会议。研究领域是细胞生长和凋亡的信号转导机制。他在在读期间,就经常找教研室的老师们问问题,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欲。

6)唐彦萍 女,贵州省遵义市人。遵义医学院1973年9月入学,1976年11月毕业后,分配到遵义县医院做医生。1979年3月调医学院,任教于生化教研室。1982年至南京大学生化教研室进修半年。1997年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12月晋升为教授。现任遵医生化教研室主任。多年承担大量本科及研究生等课程教学,2002年曾去珠海分校讲课三个月。1994年开始带研究生,起初挂任锡麟教授名义招生,后独立招收。迄今已培养研究生多名,已有3名研究生考取北京协和医大博士生,另有2人已去美国深造。近日被遵义医学院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科研领域为药物分子生物学。2005年6月起担任贵州省生化学会理事。

7)王武康 男,贵州省贵阳市人。1968年毕业于贵阳医学院医疗系本科。1968-1978年在贵州省岑巩县公社医院、县医院任医生。1978年考入遵义医学院生化高师班学习。次年毕业后留校在生化教研室任教。1990年到无锡江南大学生化教研室任教。曾任教研室主任。2003年退休。现在无锡康拜尔生物科技公司主持工作,当前主要制作抗菌素检测试剂盒。

8)孙淑芬 女。1964年考入我校医疗系,1969年随迁遵义。1970年分配至贵州基层做临床工作。1978年考入遵医生化高师班。1979年毕业后留教研室工作,后调回沈阳市沈阳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任教,并负责教研室的工作。目前已退休。

9)任锡麟 男,江苏省无锡人,1942年出生。1967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分配至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做临床及卫生防疫工作。1978年考上遵义医学院生化研究生,师从林均材教授。毕业论文系在上海第一医学院生化教研室完成,同时师从顾天爵教授。1981年毕业后留遵义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任教。1986—1991年留学瑞典Umea大学,师从Sven Lindskog教授,获博士学位。1991-1992年在瑞典Karolinska研究院作博士后研究。1993-1994年在美国University of Florida作博士后研究。2003年以客座教授身份在美国Florida大学从事科学研究一年。研究领域:酶活性中心结构与其催化功能的关系。1994年底回国后任遵义医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兼生化教研室主任,教授。1995年被任命为贵阳医学院副院长、院长。组建成立贵州省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担任首席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先后培养研究生二十余名,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碳酸酐酶活性中心结构与催化特性关系的研究”获1997年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贵州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政协委员。

10)欧刚卫 男,贵州省织金市人。遵义医学院1978级医疗系入学,1983年毕业后留校,任生化教师。1996年考上上海医大博士,后到瑞典Umear大学免疫学习,一直师从金泰翼。目前还在国外。
11)钱民章 女,贵州省贵阳市人。1947年12月出生。1965年毕业于贵阳女子高中。曾作为知青下乡插队13年。1977年考取遵义医学院。1982年毕业后到基层工作,1983年调入遵义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任教,同年被派往上海第一医学院生化教研室进修科研,师从宋后燕教授,因科研成绩斐然,被要求延长进修和留沪工作。在此期间,她完成了硕士学位的论文及课程而获得硕士学位。xxxx年回到遵义医学院继续任教,并担任教研室主任。次年,她的导师又推荐她到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协助完成国家重点课题,她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又完成了博士学位的论文及课程。此间,她参加了“人γ-型干扰素基因工程研制”的工作,并为此获得中国科学院颁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4~1998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留学,研究方向:医药生物技术。先后担任生化教研室主任、基础部主任等职。社会兼职有贵州省生化学会理事,现担任遵义市政协副主席。先后荣获贵州省师德标兵、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遵义医学院优秀硕士生导师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2)张程林 男。四川省成都市人,原在化学教研室高师班毕业,先留化学教研室任教,于1983年调入生化教研室任教。后调贵阳中医学院,副教授。也任过生化教研室主任。现已退休。


3、复办后进入的教师

1)徐承孝 男,黑龙江省人。复办时自齐齐哈尔医专调入。在职时,科研的兴趣在超声波的生化基础。1995年离休。离休前为副教授。离休后被成人教育学院返聘工作数年。2003年病故。

2)李国光 男,辽宁省人。1981年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硕士毕业,毕业后调入我教研室任教。1983年因要求调大连大学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任教而离校。

3)杜国忠 男。1960年考入我院医疗系,1965年毕业,随即被分配到云南基层做临床工作。复办后于1980年由云南调入。2000年退休,退休前为教授。

4)刘庆莹 男。北京市人,1946年3月出生。197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在辽宁省盘锦县从事医疗工作。1978年考取北京中医药科大学生化专业研究生,师从陈文为教授。1981年调入复办的大连医学院。1991~1993年访问加拿大,在多伦多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作访问学者。后回校继续任教。曾任教研室副主任(1993-1996)。2006年3月退休。退休前为教授。

5)潘福堂 男,辽宁省人。原沈阳中国医大生化教研室老教师,1981年因健康关系,调离沈阳来到我院。1981-1982年以负责人名义主持教研室工作。在培养新来教师生化的学习上,做了很多工作。他多年的生化教学经验,是我院复办早期生化教学的重要依靠。潘老师的日文根底雄厚,除讲授本科中文班和日文班的生化课外,还多次参编生化教材,包括日文班的教材,并讲授硕士研究生的高级生化课。1987年离休,离休前为教授。多次前往澳大利亚探亲。目前仍居住于大连。

6)滕白勤 女,辽宁省大连市人。1982年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来我室任教,1985年考取我教研室硕士研究生,师从崔秀云副教授。1988年在我组硕士毕业后留室任教,同年晋升为讲师。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访问美,访问单位是Virginia州Richmond市的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医学院生理与内科学系。一年后,因有医学本科资历而改以博士后身份工作。后于1999年转至华盛顿特区Human Genome Science Inc制药公司进行实验室研究。已有多篇高影响因子的研究论文发表。2007年夏转入马里兰州Bethesd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所属国立肿瘤研究所(NCI),在著名免疫学专家罗森伯格(Steven Rosenberg)教授Cancer Immunotherapy实验室工作至今;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她又在一所高校里研修Public Health Sciences 的一些课程,打算把工作的领域再次拓宽。

7)姚晓丹 女。198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同年考取我校生化硕士生,1986年毕业后留室任教,工作数年后,留学瑞典。获博士学位后留美做博士后。现定居加拿大。

8)姜长斌 男,辽宁省人。1983年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于同年来我室任教。1984年转长春路医院神经内科从医,后考取神经内科鲍礼平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美,回国后任长春路医院党委书记,现任附属二院院长。

9)金成河 男,吉林省延吉市人。1982年中国医大医疗系日文班毕业,1985年中国医科大学生化硕士生毕业。因日语较好,作为我教研室日文班教学后备师资而被引进。来后不久,即去日本研修,获博士学位后转往美国工作。现尚在美国工作。

10)汤乃梅 女,辽宁省阜新市人,1961年4月出生。1984年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生化专业,同年来我室任教。1991年,因爱人张新波在北医大做博士后,而去北京陪读。陪读期间有机会在北京医科大学心血管基础研究所汤健教授实验室帮忙,发表有一定质量的论文数篇。1993年,按章程以同等学力考取我教研室博士生,师从崔肇春教授。其间,经教研室及研究生部的批准,同意去北医大韩济生教授(院士)的实验室,为其开展分子生物学工作,并完成博士论文。1996年回校答辩后毕业。随后赴美做博士后,并与其先行赴美的丈夫(张新波)会合,从事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工作。已定居美国。

11)李瑞祥 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1960年4月出生。1982年辽宁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来我校化学教研室任助教。1985年考取生化硕士生,师从朱正美教授。1988年毕业后留我室任讲师,同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1993年考取我校生化博士生,师从崔肇春教授。1996年完成学业,获得博士学位,成为我室与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Stephan Ladisch教授联合培养的博士。尔后任美国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和乔治华盛顿大学儿科系助理教授,从事神经节苷脂与生长因子信息传递的研究, 有多篇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发表。自2001年起就职于美国国家专利局。瑞祥、孔羽夫妇现有子女三人,二男一女。老大已在读大学,老二(女儿)和老三(儿子)都在读小学。

12)宋 莹 女,大连市人。我校英文班1989年毕业后留组工作,工作数年后,因爱人关系于1995年去澳大利亚,已定居。

13)张建波 男,湖北省人。1989年复旦大学遗传系硕士毕业,1989年来我教研室任教,科研随崔秀云教授。曾为教研室系统讲授分子生物学。曾任教研室学术秘书、及大连医学会生物化学专业委员会秘书。1993年1月留美,在Iowa State 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留美工作至今。

14)谢 兵 男,江苏省南京市人,1967年3月出生。1989年复旦大学遗传系本科毕业,1989年来我教研室工作任教,科研随崔秀云教授。1993年留美,先在纽约市的St. John's 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转耶鲁大学病理系继续攻读。2000年完成学业,获分子医学的博士学位,仍在耶鲁作博士后至2002年。此后和友人共同组建Agilix公司,主要使用质谱技术解决蛋白质组学的复试定量测定。

15)曹玉霞 女,安徽省全椒县人,1962年3月出生。1990年武汉市同济医大生化专业硕士毕业。1990年来组任教,科研在酶学组。1993年携孩子赴美探亲,与先期赴美的丈夫翁良平(原我校病理生理教研室教师,现已改做临床医生)团聚。很快获得实验室工作的机会。现在波士顿大学任研究助理教授,并协助学生的培养。科研专攻肺部功能的基因调控。
16)燕 秋 女,河北省人,1963年10月出生。1987年毕业于白求恩医大医疗专业的英文班(6年制),获学士学位。同年考上该校生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杨瀚仪教授。1990毕业后年来我教研室工作。1995年考入我教研室在职博士研究生,师从朱正美教授。入学后不久去瑞典Goteborg 大学遗传学系访问,并完成学位论文。1998年回国完成答辩,获得博士学位。现科研领域为糖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1992年晋升为讲师,1997年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被聘为教授。1999年起被任命为教研室副主任。翌年,任正主任,直至今日。2002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现兼任辽宁省糖生物学与糖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

17)徐跃飞 女,1962年11月生。河北省抚宁县人。1985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系,1985年分配来我校工作。1987年考取我教研室硕士研究生,师从杨康成教授。1990年毕业后留教研室任教。科研在一直在赵宝昌教授组。数年来担任教学秘书,为教研室作了大量具体工作。1996年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晋升为教授。2005年5月起,徐老师兼任生化实验室主任。按新的体制,生化实验室虽然不再隶属于生化教研室,但徐老师编制仍在生化。
18)刘建军 男,江西省宜春市人,1956年8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徐州医学院医疗系。1988年考取我室硕士生,师从崔肇春教授。1991年毕业后留教研室工作,除教学外,研究工作在鞘糖脂与信号转导组。1994年因酶组人员紧迫,临时借调酶组工作。1995年春,美国新泽西医科牙科大学(UMDNJ)Robert Wood Johnson医学院(RWJMS)生化系主任井上正顺(Masayori Inouye)教授来我室访问时被其选中。于1996年1月赴美在井上教授实验室工作。次年即在Nature上发表论文一篇。现在New Jersey一家制药公司做研究工作并同时在UMDNJ 在职攻读 Pharmacology PhD课程及学位至今。
19)刘义辉 男,辽宁省沈阳市人,1963年3月出生。1983年辽宁大学化学系毕业,来我校化学教研室任教,1988年考取我组研究生,师从朱正美教授。199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后留教研室工作,并从事糖复合物的研究。1999年,考取赵宝昌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同年赴美访问,在美京华盛顿Children's National Medical Center的儿童研究所Stephan Ladisch教授的实验室访问、并完成论文,2005年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现仍在美国该单位工作。

20)林 琳 女,辽宁省复县人,1966年1月出生。198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生化专业,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生化专业(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硕士学位。毕业后于同年来组工作。1994年晋升为讲师,于1998年考取赵宝昌教授的在职博士研究生,其间1999年10月至2000年6月赴日本群马大学药理学教研室进修。2001年毕业。毕业后仍留校工作。2002年起已指导过硕士研究生两名。

21)董 征 女,湖北省武汉市人,1968年5月出生。我校医疗系本科英文班1990年毕业,被推荐转生化硕士研究生学习,1993年毕业后留室工作数年,留美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毕业后,在洛衫矶UCLA医学院做博士后工作。2006年又转回纽约州继续工作。

22)许兴海 男,江苏南京市人。复旦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硕士毕业后于1993年来我室工作,专做开发研究。后自行离职转深圳工作。数年后,仍返回大连市开公司工作。

23)马克里 男,河南省南阳市人,1955年11月出生。1983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医疗系后,在新乡医学院教授生化。1987年考取我室硕士研究生,师从崔肇春教授。1990年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博士毕业后留组工作。1995年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晋升为教授,2006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现主持鞘糖脂与信号转导组工作。截至2006年底,已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

24)刘 彦 女,辽宁省丹东市人,1962年11月出生。1986年辽宁师范大学化学本科毕业,1989年沈阳药科大学硕士毕业后,来我组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毕业(因分娩休学一年)后留教研室工作。1996年任教研室副主任,1998年留日,2001年留美,目前在美国University of Michigan医学院外科系,被聘为研究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肿瘤免疫学。出国后已发表论文20余篇,2006年在Cancer Cell上有论文发表(第一作者)。其丈夫王寅是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的博士,赴美后改作分子生物学。他们两人在一个实验室里,相互配合,效率较高。

25)于秀萍 女。1991年考取我教研室硕士研究生,师从崔秀云教授。1994年毕业后留组工作。1997年再攻读博士生,仍师从崔秀云教授。2000年毕业后访美,目前尚在国外。

26)高 颖 女,河北省保定市人,1961年8月出生。1984年毕业于我院医疗系,后去锦州医学院工作,任生化教师,1990年考取该校生化专业硕士研究生。于1991年来我室进行硕士研究生课题的研究,师从杨康成教授。1993年完成硕士学业后,获锦州医学院生化专业硕士学位,同年晋升为讲师。1994年调入我校生化教研室任教。1996年考取我室崔秀云教授的博士生。其间在北京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王琳芳工程院士的指导下完成课题。1999年获大连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次年3月先到日本群马大学医学部研修三年,后到美国Marshell大学医学院作短期访问。2003年回国,在教研室继续任教。1998年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晋升为教授。2004年6月起,兼任辽宁省细胞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中心实验室主任。2006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截至2006年底,已培养硕士生3名。

27)丁文勇 男,江苏省扬州市人。1966年2月出生。198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生化专业。同年到大连市水产学院教授生物化学,于1992年考取我教研室硕士研究生,师从赵宝昌教授。1995年毕业后留组工作。科研在酶学组,2000年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考取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在职博士生,截至2006年底尚在攻读中,预计2007年完成学业。

28)张嘉宁 男,辽宁省沈阳市人,1962年10月18日生。1984年于吉林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1987年获吉林大学理学(化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90至1994年在日本京都大学药学部留学,专攻药学(生物化学),获京都大学药学博士学位。于1995年10月来我教研室工作。2000年任大连医科大学教授,2001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核苷二磷酸激酶的分子生物学,与肿瘤、生殖相关的寡糖结构与功能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和教育部科研基金项目3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已发表论文20余篇。曾于1994年和2000年分别在日本Takara生物研究所和美国The Burnham Institute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晋升为教授,2001年任博士生导师。1996年8月至2001年6月任教研室副主任(主持工作),2001年6月至2002年7月任科技处处长,2002年7月至2005年6月任研究生部主任。2005年6月起至今,任研究生院院长。截至2006年底,共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

29)辛 毅 男,原籍山西省,1957年7月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84年7月毕业于中国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5月毕业于美国马歇尔大学生物系,获硕士学位,1994年5月毕业于美国北达克他州立大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4年3月至1996年4月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于1996 年5月与夫人马郁芳同来我室工作。2000年6月晋升为教授,2001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6月至2004年6月任辽宁省细胞及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3年7月至今任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工会主席;2003年6月至今兼任大连医科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副主任。主要从事新型抗结核药物开发的基础研究,主要工作包括阿拉伯糖基转移酶和聚阿拉伯糖的分离、纯化和鉴定;糖组分和结构的分析和鉴定。科研上和美国同事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微生物系) 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年寒暑假都短期赴美工作和交流。截至2006年底,共培养10名硕士研究生和3名博士研究生。

30)马郁芳 女,河南省开封市人,1962年2月出生。1984年7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获硕士学位,1994年5月毕业于美国北达克他州立大学分子生物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0年7月毕业于中国大连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2000年6月- 2001年9月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6月任大连医科大学教授,2004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科研上与美国科洛拉多州立大学(CSU)合作,每年夏季去该校进行三个月的合作研究,兼任该系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多糖的生物合成代谢规律的研究并建立筛选抗结核新药的方法。主持 4 项省级及国家级课题,参与1 项国家级课题和 1 项美国NIH资助的课题,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其中6篇被SCI所收录),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荣获辽宁省教委和辽宁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二等奖。2004年被授予辽宁省优秀教师,入选“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的百层次人选。截至2006年底,共培养硕士研究生2 名。有两名学生预计2007年将获博士学位。

31)王昊人 女。1993年毕业于我校医疗系,同年考取我教研室硕士生,师从赵宝昌,1996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于1997年去美留学,目前尚在美国。

32)李春蕾 女,辽宁省锦州市人,1973年12月出生。我校医疗系1995年毕业,经推荐转入硕士学习,师从崔肇春教授。1998年硕士毕业后,留教研室工作。2001年考取中科院北京生物物理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杨福愉院士。2005年毕业后去美纽约市Mount Sinai School of Medicine做博士后至今。

33)刘 煜 男,辽宁省营口市人,1972年7月出生。1994年我校医疗系毕业,同年攻读我教研室生化研究生,师从朱正美教授。1997年毕业后留校工作。1999年后考取医科院肿瘤所博士生,师从吴旻院士,2002年毕业后回我教研室工作。2004年访美。

34)田余祥 男,1999年自技术人员转任教师。2000年晋升为副教授,并兼任生化党支部书记。2004年起任硕士生导师,2005年任七年制学生导师。科研主要参与崔秀云教授课题组,围绕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开展。2006年晋升为教授,同年被任命为教研室副主任。

35)李亚丽 女,辽宁省鞍山市人,1997年我校医学检验系本科毕业,被推荐免试攻读我教研室研究生,师从崔肇春教授。200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科研分在马克里教授脂类和信号转导课题组。2003年考取我室博士研究生,师从燕秋教授。2004年赴新加坡进修,2006年6月回大连答辩,并获取博士学位。现仍在新加坡工作。

36)董 旭 女,辽宁省锦州市人,1973年11月出生。1997中国医大本科毕业,2000年在中国医大药理学专业硕士毕业。2000年来我室任教,职称助教,2002年晋升为讲师,科研在朱正美教授实验室工作。2003年考取辛毅教授的博士研究生。2004年8月至2006年4月赴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微生物学习完成论文课题。2006年6月完成答辩后毕业,仍留教研室工作。

37)张文利 女,辽宁省瓦房店市人,1971年7月出生。1994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工作于大连儿童医院药剂科,任药师。1998年,考取我教研室硕士研究生,师从朱正美教授。2001年毕业后留教研室任教至今,并参与朱正美教授的科研组。2002年晋升为讲师。2004年考取本室博士研究生,师从马郁芳教授。2005年10月至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微生物学系做访问学者,完成学位论文,预计2007年4月回国答辩。

38)孔 英 女,吉林省吉林市人,1970年8月出生。1993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1993-1999年在内蒙古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任教,其间1994-1997年在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院遗传工程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1999年考取我校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朱正美教授。2002年毕业后留本教研室工作,继续从事“聚糖与生殖”研究,至今已发表专业文章20余篇,已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辽宁省科研基金3项。2003年晋升为副教授,2004年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已指导毕业研究生4人,在读5人。2006年3月起任学校迎评办公室副主任(副处级),2007年4月起兼任校教务处副处长。

39)杨雪松 女,辽宁省新民县人,1973年9月出生。1996年毕业于本校检验系,获学士学位,留生化教研室任教。1999年考取生化研究生,师从朱正美教授。2002年毕业,获硕士学位。2003年晋升为讲师。2004年考取博士研究生,师从燕秋教授。预计2007年完成学业。

40)王继红 女,吉林省吉林市人,1966年8月出生。1989年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9-1998年在大连隆盛海产有限公司工作。1989-2001在大连水产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张国范教授,获农学硕士学位。2001-2004年在本教研室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赵宝昌教授。毕业后即留教研室任教,职称为讲师。2005年4月转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除教学外,还在该校“海洋生物功能基因与蛋白质组学研究所”从事日本七鳃鳗口腔腺功能基因与功能蛋白的研究。当今已晋升为副教授。

41)胡一川 男,浙江省宁波市人,1976年2月出生。1999年7月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毕业,同年考取大连医科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师从张嘉宁教授。2002年7月毕业。毕业后在广州工作两年,任一仪器公司的销售代表。2004年6月来大连医科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任助教,科研随张嘉宁教授课题组。于2006年3月离职到杭州学习工业设计,彻底换了人生轨迹。

42)杨 帆 女,甘肃省静宁县人,1971年10月出生。1994年7月毕业于新疆石河子医学院临床医学系,获学士学位。1994年7月至1997年9月在石河子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任助教。2000年7月毕业于汕头大学医学院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2004年10月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分子病毒专业,获博士学位。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被聘为中科院北京微生物所助理研究员,参与国家“973”项目-动物重大疫病的检测平台建设。2005年10月就职于大连医科大学生化教研室,任讲师。2005年12月起任教研室行政秘书。2006年6月晋副教授。

43)樊建慧 男,河北省保定市人,1979年3月出生。2003年6月毕业于承德医学院,获学士学位。2006年6月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获生化硕士学位后,于同年8月留校工作,任助教,并担任教研室教学秘书兼教学评估秘书。













三、技术人员的简介
(有*者为在遵义时调入的)

技术人员在教研室的教学和科研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他们工作的质与量直接影响着教研室的工作水平。我们教研室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高质量的集体,是与技术员们的工作分不开的。教研室要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尊重他们的工作,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实验准备室的技术人员的工作也是培养全面发展高质量的学生中的一环,他们服务的对象是老师,也是学生。技术人员要尊重、帮助、和监督教师的实验课工作,尤其是要关心、帮助年轻教师的教学工作,使他们及早熟悉实验指导工作。

1、 建室初期至南迁前的技术员

1) 徐继尧 男。李昌甫教授来教研室后,开展了五年制的教学。实验课由张培珍(见教师部分)和徐继尧共同准备。很快,徐继尧调沈阳教学仪器厂工作。

2) 邴业增、宫作霖、由淑蓮 此三人系由沈士弼老师提供,因离开后杳无音信,在此仅记名留念。)

3) 杨渊珠 女。1950年来教研室工作。后调上海生化所任技术员。与生化所德籍研究员孟威廉结婚,婚后生活美满。文革中孟威廉被审查,后被迫返回德国。婚姻终结。

4) 左志剑 男,湖南人。1951年来教研室。是当时唯一的技术员。1952年51级生化实验课独自承担实验准备,教师轮流协助,保质保量,深得教师赞许。1954年近30岁,经高考考取林业工程学院后离职。60年代文革前曾回教研室探望,时已为资深林业工程师。后失去联系至今。

5) 刘德君 男,大连人。1954年从保卫科来教研室任工人,后因钻研技术有成效,而晋升为技术员。1956年“向科学进军”时,除完成教学实验准备外,协助李教授提取黄花鱼精DNA,获得大量蛋白质阴性的白色纤维状DNA。“大跃进”中,因工作需要,于1958年转化学教研室实验准备室。学院内迁时留连,复办后仍回到化学教研室。后患肾癌。1982年因不堪癌症折磨而自杀身亡。

6) 李桂英 女,大连人。1954年由教材科刻钢板转我室准备室工作。喜欢歌唱,于50年代末期转医院工会工作。

7) 潘佩兰 女,山东省青岛市人,1936年12月出生。1956年初中毕业后来教研室任技术员。1969年未内迁遵义,留医院工作。1978年复办后调回教研室。除担任教学及科研准备外,多年承担大量教研室内的事务性工作,任劳任怨,深受大家尊敬。1994年退休后,返聘于日中永和实验室,工作数年而全退。退休前为实验师。

8) 王沛洪 男,哈尔滨人。1953年在我室举办的第一届高级检验技师班毕业。在临床工作数年后,于1958年调来教研室,主持准备室工作。1963年又回医院工作。曾随校南迁。已于90年代从附二院检验科退休。

9) 顾淑珍 女,沈阳人。1961年我院卫校检验专业毕业生后即来教研室准备室工作。未内迁去遵义,留医院工作。复办后,被调回教研室准备室工作,除参加教学实验准备工作外,科研上多年参加赵宝昌教授领导的代谢调节组工作。1996年转入糖复合物与生殖组。1999年因癌症病逝。生前为高级实验师。

2、南迁遵义后至1984年进入的技术员

10) 魏菱菲 女,大连市人。文革前老三届高中毕业生。 1973年遵义知青回城后调入我教研室准备室工作。1984年随父亲(病理生理教研室魏文汉教授)回迁大连,继续在教研室工作。1978-2003年担任教研室实验室主任。除参与学生实验准备工作外,教学上参加过本科及研究生的实验课,讲过卫校的中专生化和专科的生化课,参与指导过研究生班的分子生物学课的实验课。多年参加崔秀云教授领导的核酸组的科研工作。除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外,热心于教研室集体活动的组织联系工作。2003年退休。退休前职称为高级实验师。

10)夏 泉 女,江苏省苏州市人,1955年9月出生。1975年遵义师专化学专业毕业后调来教研室,参加准备室工作。80年代初曾被教研室领导派往上海第一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进修科研。1984年随父母回迁大连,继续在教研室工作。除参与教学实验准备工作外,多年参与鞘糖脂与信号转导组的科研工作。2005年任教研室开放实验室主任,职称为高级实验师。2007年调往我校设在七贤岭的中山分院负责实验室的管理工作,编制仍在教研室。

11) 张国兴  男,贵州人。1976年调来教研室准备室工作。工作数年后,于1985年调遵义医学院房产科任科长。

12) 张亚玲 女,贵州人。1977年调入教研室前为会计,工作细致,责任心强。一直在遵义医学院工作至今。

13) 杨静、幺和佳、刘红 三人都为女青年,遵义医学院教工子女。1978年调入教研室为临时工,分配在各个科研组作一般性工作。内中杨静工作较长,至1980年离开教研室。

3、复办后进入的技术员

14) 林 朴 男,福建人。1984年调入教研室准备室。90年代初期出国到澳大利亚学习。后转到美国旧金山地区,和移民到该处的父母亲会合。目前在美国旧金山经营一个医疗器材公司。

15) 田余祥 男,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人,1963年7月出生。中国医大实验室专业1984年毕业后即调来我组准备室工作。在完成工作的同时,注重专业学习。1989年任实验师, 1993年考取我教研室在职硕士生,师从崔秀云教授。1996年毕业后留组工作。1998年任高级实验师。1999年转入教师队伍。(见教师部分。)

16) 姜 伟 女,上海市人。1991年高中毕业后来教研室。在糖复合物组工作。1993年离室转市外贸工作。

17) 任 凤 女,大连市人。1990年大连市卫校毕业后,来准备室工作。现为高级实验师,任准备室负责人。

18) 马天舒 男,大连市人。1991年中专毕业后来教研室工作。1996年考上在职研究生,1999年毕业后转至市中医院研究室工作。
19) 隋 静 女,大连市人。1988年中专毕业后,来教研室准备室工作。1998年转本校美容系工作。

20) 刘丕基 男,大连市人。1998年自生物教研室调入,工作至今。现职称为高级实验师。

21) 于丽华 女,辽宁省人,1954年10月出生。1971年参加工作,到遵义医学院任办事员。1974年考取武汉大学生物系,1977年毕业。同年调入遵义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工作。1985年调大连医学院工作,2001年自病理生理教研室调入本室,工作至今。现为高级实验师。

22) 王 艳 女。山东省人,1973年7月出生。1991年毕业于大连市卫生学校,同年来我校微生物学教研室参加工作,任技术员,科研上主要配合程一櫂教授,多年的工作练就一手细胞培养的技艺。2000年程一櫂教授退休,王艳被调来我教研室,在朱正美教授科研组从事科研。现参加实验教学,暂未参加科研。现职称是实验师。















四、本科生化教学
1、教材建设
1952年秋季,李昌甫教授开始编译苏联教材兹巴尔斯基着的《生物化学》,当时随译随发油印讲义在51级使用。次年1953年,即铅印装订成册在52级使用。1952年哈尔滨医科大学生化王琳芳也在北医大丁延阶教授指导下全文翻译该书并随后于1954年公开出版,但由于李教授的专业与文字的坚厚功底,再加上是编译,删去了原书中某些冗长的及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叙述,故李教授编译的生化教材可读性更高。该教材内部印刷,供我校使用。该教材一直用到1958年,其间曾多次修订印刷。1959年,我室与鞍山医学院合编生物化学讲义,由崔肇春代表鞍山医学院回连洽商编写大纲,其特点是将生物氧化与三羧酸循环合并为分解代谢的共同通路(崔肇春负责编写)。此教材在鞍山医学院使用至1962年贯彻八字方针下马之前。50年代中后期,李教授与张昌颖、李亮和任邦哲等教授受卫生部委托合编了一本简明《生物化学》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32开本,绿色封面)。这本教材可以说是最早的统编教材。当时我们在本科生中用过好几年,反映很好。它对新中国的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起了很好地推动作用。1969年内迁遵义,到1981年决定遵医原大医老职工回迁大连,在遵义共十三年。1976年以前受十年动乱的影响教研室谈不上发展,在教材建设上值得提到的是于1975年曾与湖南医学院联合编写出版了二和一的《生理生化学》,当时代表遵义医学院参加工作的有林钧材、杨康成和赵宝昌。在这项工作中,林钧材老师以其渊博的知识与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博得湖南同行的高度赞誉。从1977年起,林钧材老师任教研室主任以来,带领大家积极参加全国统编生物化学教材(第一版)的编写,激发大家的学习新近展的积极性,以弥补因十年动乱造成的损失,使教研室参编的章节具有较高的质量(血液和肝胆两章),受到主编单位和广大使用单位的好评。此后参编与主编的任务接踵而来,使得我教研室在教材的建设上在全国居于先进的行列中,大大提高了我校及我教研室在国内的知名度。在遵义这个阶段(1984年之前)以及此阶段前后在大连我教研室所参编(译)与主编(译)的教材与参考书又多部(详见“出版的教材与专著”节)。

80 年代初,林老师回到大连之后,联合东北其它四所院校(中国医大、白求恩医大、哈医大、佳木斯医学院),编写了《生物化学》,1983年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出印刷内部共上述五院校使用。1987年此书经过修订,由辽宁科技出版社作为公开出版的第一版(实际上是1983年的第二版),参编单位没有改变。修订时,参编者推举林老师作为主编。1990年,该教材又修订过,改名为《生物化学纲要》,作为第一版由学术出版社出版(实际上此书是83年版的第三版)。此版的参编者有所变动,佳木斯医学院不再参编,湖南医学院则新加入。我院增加了崔肇春。使用单位除参编单位之外,增加了重庆医学院和第三军医大学等老院校,故印数增加为万余册。1993年,该教材又进行了修订,仍有林老师任主编,增加了杨康成为副主编。改由辽宁可以出版社出版,名义上是第二版,是为83年版的第四版。此版的编写单位和人员同90年版。1996年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第三版,此版是83年版的第五版。主编为林钧材和杨康成。参加编写的单位除东北四院校及湖南医科大学外,又有第三军医大学参编。1998年6月,几所主要参编院校在大连召开了该教材的编写会议,会议讨论了新版编写大纲、明确了分工并确定了交稿时间;会上与会代表还根据主编的建议,推选我室赵宝昌增任新版的主编。后因我校决定1999年起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校领导建议本教材改为业余大学使用,林老师认为我们作为主编单位本科不用不妥,于是写信向各参编单位说明该教材停编缘由并向各单位致歉。但是15年的历史让这本教材创下了民间协编教材再版次数和使用单位之多(先后共有38所院校使用过)的纪录,为国内高校生化教学作出了一定贡献,也为我校争得了荣誉(获得过省部级的优秀教材奖,详见获得的奖项 )。
此后赵宝昌被邀请参加第五、第六版统编教材的编写,并主编五院校联合编写的英文版教材(2004年出版),参编8年制生物化学教材、普通高校推荐教材,继续保持了参与全国性和区域性教材编写的态势。(出版的教材和参考书的书目见本节的后续)

2、课堂教学与课后答疑
50年代初期和中期,课堂教学主要由李昌甫教授承担。也就是说,老教授上教学第一线。当时李教授对于把辩证唯物主义应用到生化的讲授上作了大力的尝试,受到校内外的好评。当时讲课所用的道具只有挂图,大都由绘图股绘制裱装后使用。1953年迁到新校舍后,上课的地点是第一阶梯教室,而教研室就在该阶梯教室的同层同侧。教研室也规定: 讲课前有集体备课,由主讲人把该章讲课的安排、预期的问题向大家提出报告,大家讨论后主讲人依据大家的意见修改提纲。现在看来当时这样做对于老教师似乎“统”得太死,应当允许教师讲课具有“个性”的表达。表达“个性”的前提是,讲课教师必须对讲课具有激情(passion),不把讲课当成负担。教研室还规定,指导实验的教师要负责被指导学生的答疑。为此,负责答疑的新来年轻老师有必要听理论讲课,了解讲课老师对各个问题是如何表述的。因此,在老教师讲课时,总有听课的年轻教师在场协助。每星期都排好答疑时间,或者在学生的空堂,或者在晚间。助教有责任收集学生对讲课的意见,反映给主讲教师,以便及时改进。助教还要求和学生的辅导员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当时老师们都反对把答疑变成集体小讲课,不给学生指重点、坚持了个别答疑的形式。在理论讲课中使用挂图一直持续到90年代的末期,其后期也有的教师使用了透明片的投影仪。多媒体的使用开展比较晚。在我校最早适用多媒体于教学的是1998年我教研室的赵宝昌。后来,赵宝昌
3、英文班教学
我校深感青年师资上岗后,在普通英语和专业英语上要付出很长时间才能过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师资水平,在八十年代中期,我校开办英语班,我教研室是承担该班师资力量最强的教研室之一。早期先后担任过该班理论教学的教师有:赵宝昌、朱正美、杨康成、崔秀云、崔肇春、刘庆莹、滕白勤,后来参加该班讲课的教师还有辛毅、马郁芳、燕秋等人。第一次讲授该课是1986年,当时主讲的各位教师为解决教材问题,由赵宝昌组织教师们自行编写了英文讲义,自行打印油印发给学生使用。编写过程中,李昌甫教授对参加编写的某些章节,给了大力的帮助。当时按照中文班的实验内容,也编译了英文的实验讲义(崔肇春主编,由教研室的部分老师分工翻译)。此实验讲义连续用了多年,后来由于实验内容的更迭,编译力量有限,而改用中文实验讲义。但是理论教材,在第二次讲课时,就使用了英国生化教材(Apps, D.K.; Cohen, B.B.; Steel, C.M. Biochemistry: A Concise Text for Medical Students, 3rd ed.; Baillière Tindall: London, 1984)。这本教材的好处是,内容简明,可由教师自行补充新的进展,使用寿命较长。英文班开设的好处是:(1)带动了我教研室教师英语水平和我室对外专业交流的水平提高,有利于走向世界,扩大学校的影响;(2)留校任教的学生,其英语水平,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不再需要脱产英语学习;(3)英语班的开设,吸引了较多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我校,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我校高考的入学水平,扩大了我校的影响;(4)英文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较中文班高,这在学生中可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现存问题是:(1)实验课的老师未能普遍达到全用英语指导的水平,这有待提高。(2)各教研室的发展不均衡,有的课还在用中文讲授。这须要校领导下决心采取切实措施,对师资进行培训,提高各教研室教师的英语水平。2004年由我室赵宝昌、燕秋主编、15个院校参编的《Textbook of Biochemis-try》,使众多院校首次使用国人自己编写的英文教材。

4、日语班教学
由于大连市和我校与日本的渊源关系,经院领导(夏元勋院长主事时)决定开办日语班,培养精通专业和日语的师资,以加强我院与日本的学术与人员的交流。日语班系每2-3年招一次。1988年首次启动日语班教学,我教研室由林钧材、潘福堂、张耀铮三位老师联合编写讲义。由于三位老师精湛的日语水平,再加上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生物化学这门课的教学质量在日语班的各个科目中是名列前茅的。林、潘二位老师,在退休后,仍被聘请回来讲过课。三位老师共教授过三期,第二、三期分别在1991和1994上生化课。他们自编了日文生化教材,给学生使用。教学期间还邀请了日本秋田大学奥原英二教授及歧阜大学野泽义则教授来连参加部分授课。留日多年归来的张嘉宁来教研室后,于1996年和张耀铮二人完成日语班第四期的生化教学。原来从中国医大引进的日语班毕业生、生化硕士金成河,因为出国未归而使引进计划流产。日语班于第四期后未再招收新生,1997年后停办。究其原因是有关领导未能在师资培养上定出培养计划,投下足够的力量。另外,许多教师也认为,精通日语,还要有英语的基础,才能如虎添翼,在教学和科研上做出更佳的成绩。


5、七年制生化教学
我校的七年制采取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该学制要求学生成为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科学思维活跃、科研能力强、素质高、创新型的高层次临床医学专门人才。毕业时授予临床硕士学位(本硕连读)。2002年学校开始招收七年制学生。第一期,共一个班,30名学生,2003年首次上生化课。前两届的生化理论课使用的是Haper’s 25th 版英文版教材、本科生化统编中文教材(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教师的教案。2004年开始用Biochemistry(英文版,我校赵宝昌、燕秋主编,多校协编,2004年吉林出版社出版)。至2006年,七年制招生增加至7个班,共213名学生。在理论和实验教学上针对七年制学生基础较好,主要是实施双语教学,要求上课的教师50 % 授课用英语教学。目前学校招生生源来自全国,七年制招收的都是高考志愿报名的学生。上过七年制理论课的老师有:刘庆莹、燕秋、赵宝昌、张嘉宁、马郁芳、和辛毅。

6、生化实验教学
50年代初始,针对1949级春、秋班的实验教学,由涂长晟老师编写了我教研室第一部较大型的生化实验讲义。五十年代期间,该讲义一直是很多教师案头的实验大全。文革前,生化实验课是配合理论讲课的,这种安排一直沿用到文革中工农兵学员的实验课。文革后,由于国际生物化学的迅猛发展,上述的安排已经不能适应客观的要求了。还在遵义时,教研室即在林钧材主任的组织领导下,对实验课进行了指导思想的变革,即围绕着生物化学的基本实验方法组织实验课,而且实验改为8学时一次。它不再附属于理论课,而是按照生化的研究方法,将实验组合,让学生学习到完整的一套理论、实验技术、科学思维、现象观察、数据整理、结果分析、报告撰写等。回到大连后,林钧材主任派赵宝昌到白求恩医大生化协助讲授英文班课,并同时观摩其实验教学,回到大连以后,赵宝昌老师结合我校情况,在实验课里贯彻了上述指导思想,并为此获得了辽宁省生化实验教改二等奖(1989)。后来由于经费的限制,我们又改为四学时一次,但指导思想未变。
在1977年恢复高考、恢复五年学制后,理论教学有了统编教材,实验教学尚未编出各校可选用的讲义。在此前提下,1978年春天,民间自发组织了九个院校参与的实验讲义编写组,在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主持下,在该校连续工作了将近三个月。这九个院校和参与者是:上海第一医学院(陈惠黎)、遵义医学院(黄诒森)、上海第二医学院(潘碧霞)、浙江医科大学(周振群)、江西医学院(李金生)、湖北医学院(周新)、河北医科大学(高益芝)、重庆医学院(王霞雯)、华西医科大学(陈俊杰)。此项工作持续了好几个月,坚持到最后承担统稿工作的是黄诒森和陈俊杰,最后由上海第一医学院印刷成册,除了以上九院校使用外,还有一些院校也使用过。这个实验讲义是唯一的一次规模宏大的一次民间活动,几乎相当于一次统编讲义了。我校在该讲义编写过程中,起到了较为关键的作用。

2005年5月起,根据学校的改革,生化实验室已脱离教研室,实验室主任与教研室主任平级。我教研室的徐跃飞老师被任命为生化实验室的主任,但她本人仍属于生化教师。


7、新开选修课

2003年起,我教研室给本科学生开设了选修课,它们的名称、学时数、主讲教师、授课对象、所用教材依次是:

1)发育生物学、18学时、朱正美和燕秋、本科临床医学及药学、教材自编。
2)血管收缩机制、18学时、高颖、本科临床医学及药学、教材自编。

8、出版的教材与参考书

1)《生物化学》(相当于全国医高等医药院校最早的统编教材),由张昌颖(北京医学院)、李亮(上海医学院)、李昌甫(我室)、任邦哲(湖南医学院)合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出版。
2)《生物化学》,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第一版。北京医学院主编(由张昌颖、梁康主持,董苍玉、张迺蘅、周爱儒、陈明、童坦君等人参编),我院参编的有林钧材、崔肇春、杨康成、黄诒森、赵宝昌五人;上海第一医学院参编的有顾天爵、何开玲、李茂深、陈惠黎4人。其它参编的有中山医学院徐晓利等五人、浙江医科大学朱寿民等七人、湖南医学院卢义钦等三人、山东医学院王明运等四人、哈尔滨医科大学王保安一人。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年出版。
3)《生物化学》,高等医学院校卫生部推荐教材,第三版。上海第一医学院顾天爵主编。参加编写者有林钧材(我室)、沈士弼(南京医学院)、马涧泉(中山医大)、冯宗忱(同济医学院)、刘秉文(四川医学院)、李茂深(上海第一医学院)、周爱儒、童坦君(北京医学院),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出版。
4)《生物化学》,高等医学院校卫生部推荐教材,第五版,北京医大周爱儒主编,我室赵宝昌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出版。
5)《生物化学》,高等医学院校卫生部推荐教材,第六版,北京医大周爱儒和上海医大查锡良主编,我室赵宝昌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出版。
6)《生物化学》,高等医学院校卫生部推荐教材,第七版,上海医大查锡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出版。我室赵宝昌参编。
7)《生物化学》,全国医学专科统编教材,第一版,(供临床医学专业用),朱育惠主编(白求恩医学院),麦荫乔(白求恩医学院)、林钧材、严复、聂剑初、沈士弼(大连医学院)、季秀生(安徽医学院)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年。(此书是50年代中期开始编写,稿件于1957年已交齐,后因故出版延期了。)
8)《生物化学》,全国医学专科学校统编教材,第三版(供临床医学专业用),黄诒森主编(原系我室教师,主编时已调镇江医学院),我室有杨康成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出版。
9)《生物化学》,全国医学专科学校统编教材,第四版(供临床医学专业用),黄诒森主编,我室有杨康成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出版。
10) 《正常人体学》(为生理、生化、组胚、解剖“四合一”教材),上海第一医学院与遵义医学院合编,我室参编者为赵宝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
11) 《生理生化学》,湖南医学院、遵义医学院、山东医学院、山西医学院、西安医学院、河北新医大、浙江医大、湖北医学院合编,代表我室参加工作的有林钧材(负责统审全书生化内容)、杨康成及赵宝昌。湖南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
12) 《生理生化学》,湖南医学院、遵义医学院、山东医学院、山西医学院、西安医学院、河北新医大、浙江医大、湖北医学院合编,我室参编的有林钧材、杨康成及赵宝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6年出版。以上两本书基本上相同,只是换了出版社。
13) 《生物化学》,中国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佳木斯医学院及大连医学院等东北五院校合编,我室参加编写的有:林钧材、潘福堂、杨康成、张耀铮、朱正美、赵宝昌、崔秀云等七人。第一版由编者推选我室林钧材审校全书内容、杨康成、张耀铮对各章作润笔处理,1983年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印刷厂内部发行。开始仅供东北五院校使用。
14) 《生物化学》,林钧材主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此书实际上是前列第13项教材的第二版,参编的单位和编写者未变。进行改编时,大家推举林钧材任主编,并交由辽宁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
15) 《生物化学纲要》,林钧材主编,学术书刊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此书实际上是一教材(14项)的第三版, 主要是改换了出版社故仍为第一版,参加编写的单位和人员也略有改变:东北减少了佳木斯医学院,关内新增了湖南医学院参编;我室新加入了崔肇春;中国医科大学和白求恩医科大学也对编写人员进行了调整。使用单位除参编单位之外,重庆医学院、第三军医大学等老院校也使用该教材,故印数增加为万余册。
16) 《生物化学》,林钧材主编(杨康成副主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第二版。此书实际上是前一教材的第四版,出版社又改回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参加编写的单位和人员同第15项。
17) 《生物化学》,林钧材、杨康成主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第三版(此书实际上是上一教材的第五版)。参加编写的单位除东北四院校及湖南医科大学外,又有第三军医大学参编。
18) 《生物化学实验》,九院校联合编写,上海第一医学院主持。参加院校及人员为:上海第一医学院(陈惠黎、曹凤英)、遵义医学院(黄诒森)、华西医科大学(陈俊杰)、上海第二医学院(潘碧霞)、 浙江医科大学(周振群)、江西医学院(李金生)、湖北医学院(周新)、河北医科大学(高益芝)、重庆医学院(王霞雯)。最后统稿人为黄诒森和陈俊杰。1978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印刷。此实验教材相当于民间组织的统编教材,使用多年,使用范围远超过九院校。
19) 《医用生物化学》,上海第一医学院主编,我院为参编单位,我教研室参编者有:林钧材、李昌甫、崔肇春、杨康成、张耀铮、赵宝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
20) 《生理生化学与医学》,第一版,浙江医大等十所院校合编,我教研室参编者有:李昌甫、赵宝昌,科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
21) 《生理生化学与医学》,第二版,浙江医大等十所院校合编,我教研室参编者有:杨康成(编写会议上被选为编委,负责生化内容的审定)。科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22) 《生物化学工具》,T. G. Cooper 原著,中山医科大学徐晓利主译,我教研室参译的有崔肇春、杨康成、朱正美、崔秀云,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年出版。
23) 《英国 BBC 电视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电影》十部(《溶菌酶的结构》、《溶酶体的作用机制》、《酶的性质-变构》、《酶的性质-协同作用》、《氧化磷酸化》上、下、《核蛋白体》、《信息和受体》、《免疫学概论》、《染色质》,崔肇春译,中国生化学会办公室出版,全国内部发行,1982年。
24) 《生物化学——附病例分析》,Montgomery原著,中山医科大学徐晓利主译,我院参译的有赵宝昌、黄诒森、崔肇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88年出版。
25) 《肝脏生物化学》我室林钧材主编,杨康成、张耀铮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83年出版。
26) 《血液的生物化学》,林钧材主编,我教研室参编的有:崔肇春、黄诒森、欧阳启楣、李永岚、赵宝昌,(杨康成参加部分审改工作),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
27)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生物化学》,张昌颖主编、任邦哲、李玉瑞副主编;我校参编者有林钧材、崔肇春、杨康成、张耀铮、欧阳启楣。上海科学术出版社,1989年出版。
28) 《临床生物化学》,康克非(重庆医大)主编,我室有赵宝昌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出版。
29) 《实用临床生物化学》,王明运(山东医大)主编,我室有赵宝昌参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年出版。
30) 《医学科研基础酶学》(研究生“高级生化”教材),赵宝昌主编,崔秀云、顾淑珍、赵春九等人参编,科学普及出版社,1993年出版。
31) 《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任邦哲(湖南医大)主编,我室有赵宝昌、崔秀云参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出版。
32) 《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生用),伍欣星、聂广主编,我室崔秀云为三个副主编之一。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33) 《医学分子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研究生用),伍欣星、聂广主编,我室崔秀云参编。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34) 《医用生物化学》徐晓利、马涧泉主编(黄诒森副主编),崔肇春、杨康成、赵宝昌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
35) 《生物化学应试指南》,周爱儒主编,我室参编者有赵宝昌(编委)、徐跃飞和田余祥,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36) 《生物化学学习指南》,周爱儒主编,我室参编者有赵宝昌(编委)、徐跃飞和田余祥,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年(相当于前书的第二版)。
37) 《生物化学》(专升本),查锡良(上海医大)主编,我室有赵宝昌、崔秀云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出版。
38) 《糖复合物生化研究技术》,张维杰主编,我室朱正美参编,浙江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003第二版。
39) 《糖生物学基础与糖生物工程》,张树政主编,多人参编,我室参编者有朱正美与崔肇春二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40) 《Textbook of Biochemistry》, 赵宝昌、燕秋主编,崔秀云、高颖参编。Jil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出版。参编的学校还广西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温州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青岛大学、郑州大学、吉林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医学院、中山大学、和美国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三名作者等14所院校。
41) 《蛋白质与氨基酸》(卫生部医学CAI课件),我室赵宝昌、徐跃飞主编,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2004年出版。
42) 《生物化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赵宝昌主编,崔秀云、燕秋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43) 《生物化学》(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规划教材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贾弘提主编,赵宝昌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44) 《研究生入学辅导<生物化学>》,张有章主编,我事有徐跃飞参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年。
45) 《糖生物学基础》(Essentials of Glycobiology, Ajit Varki等原著),张树政、朱正美、王克夷主译,我室有崔肇春、张嘉宁、燕秋、辛毅、马郁芳、马克里、葛常辉等参译,科学出版社,2003年。
46) 《电泳与离心》(视听教材),辛毅、马郁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47) 《急腹症研科入门》,裴德恺、崔肇春、吴长林合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
48) 《新急腹症学》,天津南开医院、遵义医学院联合主编,我教研室参编的有张耀铮、崔肇春。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年出版。
49) 《糖蛋白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蒋明主编,朱正美参编,2002年。
50) 《生物医学基础》(全科医学教材),唐建武主编,张嘉宁参编,华夏出版社,2003年。
51) 《新酶组织化学》,武田忠男原著,朱逢春主译,我教研室参译的有杨康成、孟宪昌、张耀铮、崔肇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83年。
52) 《肾脏生理学-原理和功能》,Esmail Koushanpour 原著,吴襄主译,崔肇春参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
53) 《病理生理学》,魏文汉主编,我室参编的有黄诒森、张耀铮,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年出版。
54) 《疼痛学》(第三版),Patrick D. Wall和Ronald Melzack教授主编,赵宝昌、崔秀云主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55) 《简明免疫学技术》,朱正美、燕秋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56) 《临床肾脏生理学》,林茂樟主编,我室有崔肇春、杨康成、马克里参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57) 《中华风湿病》,北京协和医院蒋明主编,朱正美参编,第三版,人民军医从出版社,2003年。
58) Zhu ZM, “Role of carbohydrate (particularly LeY) in the implantation process”, in “Celluar and Molecular Signaling in Reproduction”, Edited by Sengupta J and Ghoah D, Published by New Age International Publisher, New Delhi India, Calcutta/Madras /London, 1996, pp 129-144


























五、 科学研究与研究生教学
1、科研在我教研室的地位及其与教学的关系

我校是省属高校,总体来说是 “以教学为主”的学校。但我教研室又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点,而博士点的建设又是以科研的发展为依托的,所以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在我们这个生化博士点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经过21年的实践和体验,我们有以下的认识:

1)研究生的培养本身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学工作。不论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都要研习一些课程,其中分量最重的一门课就是论文。在这门课程里,学生要学习如何自己获取新的知识。所以,“以教学为主”的提法在博士点里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即教学与科研熔为一体,二者不可偏废,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促进科研。

2)高等学校的职责一是传道(即育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二是授业(教学),三是创造知识(科研)。科研的开展是国家对高校教师的更高层次的要求。生化博士点的审批主要是以原创的实验研究工作为依据的。要把博士点建设好并坚持下去,唯一的途径是把科研做好。

3)对我们省属高校来说,把教学搞上去是我们的基本任务。为此,编写出好教材是教学的前提。我们把编写教材看成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科研”。编写出使用面广的好教材,不仅是对医学教育的一大贡献,也是扩大我校、乃至我教研室的影响的一项重要措施。教研室的领导要有计划地安排与培养中青年教师参与教材的编写,使教研室在教材的编写上处于长盛不衰的状态。年轻教师早期写出的稿件,要有年长教师的认真把关,包括文字的与内容的,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使编写的教材具有先进性,年长教师还要指定年轻教师阅读最新进展,这主要包括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和其他一些相关专业的年鉴。撰写教材时,可以参考其它教材,但要考虑到知识产权日益严格的规定,注意不可有违规行为。
4)科研不仅对于研究生的学业为必需,对提高本科师资的科学素质,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科研涉及的面总是相对较窄,为了拓宽研究生导师的知识面,让他们担负一定量的本科的教学也是必要的。很多学校都安排资深教师讲授本科的基础课,这对于学生和教师本身,都是有裨益的。

5)由于工作需要、个人的兴趣所在、教学效果的不同、或由于科研经费的原因,教研室安排个别教师在某个时期偏重于教学,或偏重于科研也是有益的,应予支持,并做出妥善安排。由于历史的原因,有的教授多年不做科研,这历史的一页已经翻了过去。有的资深教授在退休前或退休后,返聘只担任教学,要有计划地组织观摩,使他们的经验传承下来,成为集体的财富。

6)作为基础生命科学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关系要处理好。如果要争取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应以基础研究为主导,分出一定的力量围绕基础研究的主干开展开发研究,也是有益的。

7)我教研室的科研虽然相对较强,但也有不足,那就是各个课题组之间的横向联系还有待今后有意识地加强。


2、硕士点与博士点学位授予权的获得与建设
1)硕士点为博士点的申请打下了基础 1955年我室由李昌甫教授第一次被高教部批准招收研究生。1958年,我教研室第一个研究生(杨康成)毕业。1978年我教研室在遵义于文革后第一次招收硕士研究生,两名学生于1981年毕业。我校在复办后于1983年在大连再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招收研究生,当时指导教师有林钧材、崔肇春、杨康成、张耀铮、朱正美、赵宝昌、崔秀云等。在八十年代后期,在学的研究生已达16名之多。研究生的教学对教研室的科研有了较大的推动。

2)博士点申报中教研室内外的条件 在博士点的申请中,光有我们教研室自身的条件和努力,是不够的。我们整个学院构成了我们申请的大环境。我们提及过,只有学校有资格成为一个博士单位,我们才有可能成为博士点。在硕士生培养的基础上,1986年初我教研室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东北三省医药院校的第一个生化博士点。当时申报材料中的科研工作,主要包括林钧材、崔肇春、朱正美三人在上海期间关于糖复合物的工作。这些工作发表在国内生化的专业杂志上多篇,也有在国外发表的论文。饮水思源,我们要感谢上海第一医学院以顾天爵教授为首的生化教研室全体,尤其是顾天爵教授本人为林、崔、朱三人及其他前来进修的人员所提供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还要提及的是,生化所的前辈沈昭文老教授在百忙中为我们的申请写了推荐书,生化所的孙册教授又专门将该推荐书火速送到即将离沪返连的朱正美老师的手上,使我们的申请书得以在申请截止前的最后一刻及时寄出。沈老的推荐书,为我们的申请锦上添花。这都是因为教研室好几个教师在上海工作数年的积累,让上海的老专家们看到我们这里有一个团结的集体。批准时,我们是一个以糖复合物的研究为主的博士点。崔肇春1987年春自国外访问归来后即开始招收了博士生。院领导为了支持博士点的建立,特拨款在第一教学楼东侧的两翼之间建了一个60平米的活动板房。我们第一个博士生(张新波)入学后,根据他的医学和生理学基础,着重安排了他补修了一些化学课和高级生化课,并修完公共必修课后,遂转入课题设计与实验操作。
3)科研的摸索与定向 科研工作的发展是与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建设密切相关的。在博士点成立之前,我室的科研可以说是经历了漫长的摸索,从核酸的结构(李昌甫)、色氨酸代谢(林钧材)、同工酶(林钧材),异常血红蛋白(林钧材)、尿路结石(张耀铮、崔肇春、李永岚),都因某些主客观原因, 没有形成固定的方向并坚持下去。李教授个人虽然坚持到世纪交替、患病卧床之前,但没有形成团队,实验结果也没有公开发表。文革后,由于全国大气候的改善和教研室领导的远见,派人到上海第一医学院学习并与之合作,借了东风,才有了后续的发展。我们博士点的批准是以“糖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为主题而下达的文件),配合这个主题还有当时的酶学组(赵宝昌主持)和核酸组(崔秀云主持),满足了博士点的基本要求,即: 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独立的科研方向。后来因工作的发展,糖复合物组分为两个组,即鞘糖脂与信息传递组(崔肇春主持,退休后由马克里主持)和糖与生殖组(朱正美主持,退休后由燕秋主持)。酶学组首先对不同的酶的动力学常数进行测定,后来围绕钙与信息传递作了多年的工作,近年定格为蛋白质工程。糖与生殖组也涉及了许多信息传递的内容。同时近年来除核酸以外的三个课题组,也都在课题中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可以说我教研室几个研究组之间已形成了既独立又协作的态势。它的形成一是生物化学的发展使然,二是大家团结合作的结晶。

4)博士生导师的扩增   1993年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博士点第二位博士生导师朱正美。随后博导的批准权下放到省里,很快又从省里下放到特定的学校,我校被批准有权审批博导。1995年赵宝昌、崔秀云被批准为博导。同年张嘉宁从日本,次年辛毅、马郁芳从美国学成归来,他们的到来极大地加强了我教研室的师资梯队。2001年,张嘉宁、辛毅被批准为博导,随后马郁芳(2005)、马克里(2006)、高颖(2006)相继被批准为博导。至此,我教研室先后有九名博导。此间还有本校卫生学的仲来福(毒理生化)、药理学的林原(肌肉生化)、生物学的刘佳(细胞分子生物学),还有徐州医学院的张光毅(生物化学)先后成为我教研室的兼职博导。生化博士点的存在,不仅促进了我教研室的科研和研究生教学,也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5)两个省重点实验室的建立 1995年“辽宁省细胞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挂靠在我校。开始没有专用的实验室。辛毅来后,在建立专用的实验室上成绩卓著,他汇集所拥有的资源,花了最少的钱,优质地建成了该实验室(包括三个实验室、一个储藏室和一个会议室)。起初科研处处长杨培满兼该室主任、崔秀云任副主任。2006年起由高颖任该室主任。这为该实验室的充分利用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同年,辽宁省糖生物学与糖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也落实在我教研室,由教研室主任燕秋兼任该实验室主任。我教研室还连续多年是辽宁省重点学科。上述三个省重点,和国务院的博士点,相互辉映,使博士点的发展有了新的依托。

6)展望 今后研究方向的划分,有可能会因为人员的变动而有所调整,但它必须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独立方向,并且要涉及我们已有相当基础的复合多糖,才能符合博士点的要求。这也是我们开展糖复合物研究的有利条件。先前的工作已争取到三个省重点(一个重点学科和两个重点实验室),今后我们的工作,要争取各级领导(包括分管教学科研的校领导、科研处、设备处、研究生院的领导)的重视与帮助,使我们这个博士点永葆青春活力,不断为国家输送高级的生化教学和研究人材。

3、开设过的研究生课程

1)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16学时),杨康成、辛毅先后主讲。
2)核酸及分子生物学(16学时),崔秀云主讲。
3)高等酶学(16学时),赵宝昌主讲。
4)生物膜的结构和组装(16学时),朱正美主讲。
5)信号转导(8学时),崔肇春、马克里先后主讲。
6)糖蛋白的结构和功能(8学时),朱正美主讲。
7)物质的跨膜转运(12时),崔肇春主讲。
8)生化文献课(4学时),崔肇春主讲。
9)英文科技写作(14-18学时),崔肇春主讲。为博士生开设。
10)分子克隆技术(12学时),马郁芳主讲。
11)生物信息学(16学时),马郁芳主讲。
12)蛋白质的分析(12学时),辛毅主讲。
13)医学分子生物学(12学时),崔秀云、马郁芳、张嘉宁合讲。
14)医学分子生物学进展(12学时),张嘉宁、朱正美、燕秋合讲,为博士生开设。
15)分子生物学技术(40学时),马郁芳、孔英


4、历年获得的国家级科研基金项目

(编号、起止年份、项目名称、NSFC =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PI = Principle Investigator)

1)NSFC 3880135(88-90):子宫内膜糖复合物与生殖功能以及和肿瘤的关系(PI:朱正美)
2)NSFC 3860724(87-89):轮状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PI:崔秀云)
3)NSFC 3880209(89-91):神经节苷脂GM3促进人单核样白血病J6-2细胞分化前后鞘糖脂组分和PKC活性的比较研究(PI:崔肇春)
4)NSFC 3917039(92-94):着床期兔子宫内膜上皮cDNA特异性糖蛋白的性质、结构及功能(PI:朱正美)
5)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外部课题(93-94),神经节苷脂GM3对兔骨骼肌肌质网Ca2+-ATP酶活性与构象的调节。(PI:崔肇春)
6)NSFC 39370363(94-96):神经节苷脂GM3对人单核样白血病细胞磷脂代谢及钙跨膜转运的调节(PI:崔肇春)
7)NSFC 39470007(95-97):双歧杆菌对无菌小鼠肠粘膜细胞信息传递的影响(PI:赵宝昌)
8)NSFC 39470170(95-97):着床期小鼠子宫内膜糖蛋白的糖链结构分析及功能的研究(PI:朱正美)
9)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国家开放实验室合作基金(96-98):寡糖在胚胎着床中的表达和调控(PI:朱正美)
10)国家教委留学归国人员启动基金(96-97):核苷二磷酸激酶的性质研究(PI:张嘉宁)
11)NSFC 39500134(96-98):巨噬细胞激活时信号转导通路中第二信使及MAPK的研究(PI:刘彦)
12)中科院动物所国家开放实验室基金(96-98),LeY寡糖在小鼠胚泡着床中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PI:朱正美)。
13)NSFC 39670809(97-99):肝癌抑制基因磷脂酰乙醇胺转甲基酶作用分子机理的研究(PI:崔肇春)。
14)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96-99):神经节苷脂GM1对肌质网Ca2+-ATP酶活性和构象调节的作用。(PI:崔肇春)
15)NSFC 39600011(97-99):叶绿体核苷二磷酸激酶的一级结构、合成途径、和定位研究(PI:张嘉宁)
16)中科院微生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基金( 98-99),胚胎发育期间寡糖抗原合成有关糖基转移酶基因表达的研究(PI朱正美)
17)NSFC 39770010(98-00):分枝杆菌细胞壁聚阿拉伯半乳糖水解酶的纯化及定性(PI: 辛毅)
18)NSFC 39770179(98-00):LeY寡糖在着床期胚泡与子宫内膜粘连中作用和机理研究(PI:朱正美)
19)NSFC 39870184(99-01):着床前胚胎阶段特异性糖抗原的表达和调控(PI:朱正美)
20)NSFC 39870242(99-01):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的抗氧化研究(PI:崔秀云)
21)国家科技部新药研究基金(00-00)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抗肿瘤研究(PI:崔秀云)
22)国家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00-02)叶绿体核苷二磷酸激酶的活性研究2000-2002(PI:张嘉宁)
23)国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01-03)LeY寡糖对小鼠胚泡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调节介导作用研究(PI:张嘉宁)
24)国家科技部2001CCA00100(01-0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专项基金,总课题为“糖基化与细胞识别”(PI:金城,中科院北京微生物所)。我教研室承担了其中的一个分题,题为“糖链参与着床调控识别”(G19990559012)(02-03),参加人员有张嘉宁、燕秋、朱正美。      
25)NSFC 30170226(02-04):胚胎发育及着床中岩藻糖化寡糖的功能研究(PI:朱正美)
26)NSFC 30270320(03-05):结核分支杆菌dTDP-鼠李糖合成酶系的研究(PI:马郁芳)
27)NSFC 30270329(03-05):LeY寡糖介导着床期胚泡与子宫内膜信号转导作用的研究(PI:燕秋)
28)NSFC 30470400(05-07):L-选择蛋白和甘露糖受体在肿瘤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PI: 张家宁)
29)2006年度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子宫内膜细胞岩藻糖基转移酶I和IV的表达及调控在着床中的作用”(PI: 燕秋),资助额度为6万元。
30)NSFC 30470394(05-07):肌球蛋白轻链激酶非磷酸化调节平滑肌细胞的收缩的分子机理研究(PI:高颖)
31)NSFC 30400162(05-07): 单个胚泡蛋白质因子分泌与其基因表达分析及其胚胎发育功能意义的探讨(PI: 孔英)
32)NSFC 30470406(05-05):不同脂酰链对GPI-锚定蛋白在脂筏中定位的影响(PI:马克里)
33)NSFC 30402416(05-05):糖链在生殖中的作用(撰写科研成果专著)(PI:朱正美)
34)NSFC 30570416(06-08):分枝杆菌细胞壁聚阿拉伯糖代谢机制的研究(PI:马郁芳)
35)NSFC 30572141(06-08):去整合素adibitor的RGD模体及其周边序列的定点突变对其生物活性的影响(PI:赵宝昌)

以下为2006年秋获得2007年起的NSFC的项目,我教研室共获三项。

36)NSFC 30670465(07-09): LeY寡糖激活EGFR及其对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着床接受态影响的研究(PI: 燕秋)
37)NSFC 30670466(07-09): CD147 糖基化与肿瘤细胞转移潜能的相关性(PI: 张嘉宁)
38)NSFC 30670454(07-09): 结合分支杆菌GlmU的乙酰基转移酶和尿苷转移酶活性的研究(PI: 马郁芳)


5、迈向世界

我们博士点的研究工作足以自豪的是,它迈向世界的步伐是快速而坚实的。可分三个方面加以叙述:a)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b)和国外研究机构的合作,c) 被邀请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和/或担任职务。现分述如下:


a)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李昌甫
1) Li CF and Stacey M. The Feulgen nucleal reaction – Acid degradation of sperm deoxyribomucleic acid. Nature 163: 538-40, 1949

朱正美
2) Wang LF, Luo HZ, Zhu ZM, Wang JD. Expression of HOXA11 gene in human endometrium. Am J Obstet Gynecol 191 (3): 767-72, 2004
3) Wand XQ,Duan YK , Zhu ZM, et al. Expression of Ley oligo-saccharide on the embryos surface in the mouse. Glycobiology 8(11): 1999, 1998
4) Liu N, Jin C, Zhu ZM, Zhang J, Tao H, Ge C, Yang S, Zhang S. Stage-specific expression of alpha1, 2-fucosyltransferase and alpha1, 3-fucosyl-transferase during mouse embryogenesis. Eur J Biochem 265(1): 258-63, 1999
5) Zhu ZM, Wang XQ. Role for cell surface oligosaccharide in cell-cell recognition during implantation. Mol Hum Reprod 4(8):735-8, 1998 (a review)
6) Ghosh D, Liu N, Zhu ZM, Sengupta J. Immuno-localization of Le(y) oligosaccharide in endometrium during menstrual cycle and effect of early luteal phase mifepristone administration on its expression in implantation stage endometrium of the rhesus monkey. Hum Reprod 13(5): 1374-9, 1998
7) Wang XQ, Zhu ZM, Fenderson BA, Zeng GQ, Cao YJ, Jiang GT. Effects of monoclonal antibody directed to LeY on implantation in the mouse. Mol Hum Reprod 4(3):295-300, 1998
8) Zhu ZM, Kojima N, Stroud MR, Hakomori S, Fenderson BA. Monoclonal antibody directed to Le(y) oligosaccharide inhibits implantation in the mouse. Biol Reprod 52(4): 903-12, 1995
9) Krupnick JG, Damjanov I, Damjanov A, Zhu ZM, Fenderson BA. Globo- series carbohydrate antigens are expressed in different forms on human and murine teratocarcinoma-derived cells. Int J Cancer 59(5): 692-8, 1994
10) Damjanov I, Zhu ZM, Andrews PW, Fenderson BA. Embryonal carcinoma cells differentiate into parietal endoderm via an intermediate stage corresponding to primitive endoderm. In Vivo. 8(6): 967-73, 1994
11) Zhu ZM, Li RX, Cui ZC, Zhou LM, Huang MX. Compositional analysis of the three main gangliosides from adult human myometrium by a rapid 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ic method. Biomed Chromatog 3 (1): 29-31, 1989
12) Zhu ZM, Deng HS, Fenderson BA, Nudelman ED, Tsui ZC. Glycosphingolipids of human myometrium and endometrium and their changes during the menstrual cycle, pregnancy and ageing. J Reprod Fert 88: 71-79, 1990
13) Zhu ZM, Cheng LM, Tsui ZC, Hakomori S, Fenderson BA. Glyco-sphingolipids of rabbit endometrium and their changes during pregnancy. J Reprod Fert 95: 813-823, 1992
14) Zhu ZM, Ge CH, Kong Y, Wang H, Yan Q. Effects of the stage-specific expressing antigen LeY on implantation-related factors of mouse embryo. Glycoconjugate J 18(1-2): 47, 2001

崔肇春(姓氏拼写Cui or Tsui)
15) Tsui ZC, Chen QR, Thomas MJ, Samuel M, Cui Z. A method for profiling gangliosides in animal tissues using electrospray ionization-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Anal Biochem 15: 251-258, 2005
16) Cui ZC, Ma KL, Zhang XB, Tang NM. Effects of ganglioside GM3 on phospholipids turnover of human leukemic J6-2 cells. Neurochem Res 27 (7/8): 771-778, 2002
17) Zou W, Li ZY, Li YL, Ma KL, Tsui ZC. Overexpression of PEMT2 downregulates the 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 in rat hepatoma cells. Biochim Biophys Acta 1581: 49-56, 2002
18) Wang YL, Tsui ZC, Yang FY. Mechanistic study of modulation of SR Ca2+-ATPase activity by ganglioside GM1 and GM3 through some biophysical measurements. Glycoconj J 16 (12): 781-786, 1999
19) Wang YL, Tsui ZC, Yang FY. Antagonistic effect of ganglioside GM1 and GM3 on the activity and conformation of sarcoplasmic reticulum Ca2+-ATPase. FEBS Lett 457: 144-148, 1999
20) Ding Y, Ma KL, Tsui ZC. Induction of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by gang-lioside GM3 in murine peritoneal macrophages activated for tumor cytotoxicity. In Vivo 12: 357-362, 1998
21) Yang FY, Wang LH, Yang XY, Tsui ZC, Tu YP. The role of ganglio-side GM3 in the modulation of conformation and activity of sarco-plasmic reticulum Ca2+-ATPase. Biophys Chem 68: 137-146, 1997
22) Wang LH, Tu YP, Yang XY, Tsui ZC, Yang FY. Effect of ganglioside GM3 on the activity and conformation of reconstituted Ca2+-ATPase. FEBS Lett 388: 128-130, 1996
23) Tsui ZC, Hou WH, Yang L, Zhu ZM. Effect of a cell differentiation in-ducer ganglio-side GM3 on the neutral glycosphingolipid compo-sition and cell membrane fluidity of a human promyelocytic leukemia cell line HL-60. In Vivo 4 (4): 205-208, 1990
24) Gu ZL, Jiang Q, Zhang GY, Cui ZC, Zhu ZM. Diphosphorylation of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and c-Jun N-terminal protein kinases in brain ischemic tolerance in rat. Brain Res 860: 157-160, 2000
25) Gu TJ, Xia XJ, Guo NH, Cui ZC. Disialosyllactosylceramide, a hepatoma-associated ganglioside. Its isolation and partial charac-terization. In “Beijing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energetics and Biomembranes”. Editors: Fleischer, King and Papa, Vanderbilt Univ. Printing Services, Nashville, Tennessee, USA, pp 85-100, 1987

崔秀云/赵宝昌
26) Cui XY, Fu PF, Pan DN, Zhao Y, Zhao J, Zhao BC. The antioxidant effects of ribonuclease inhibitor. Free Radic Res 37(10): 1079-85, 2003
27) Fu P, Chen J, Tian Y, Watkins T, Cui X, Zhao B. Anti-tumor effect of hematopoietic cells carrying the gene of ribonuclease inhibitor. Cancer Gene Ther 12(3): 268-75, 2005
28) Chen JX, Gao Y, Liu JW, Tian YX, Zhao J, Cui XY. Antitumor effects of human ribonuclease inhibitor gene transfected on B16 melanoma cells. Int J Biochem Cell Biol 37(6):1219-31, 2005. Epub 2005 Jan 13
29) Han G, Yu X, Lu L, Li S, Ma H, Zhu S, Cui X, White RE. Estrogen receptor alpha mediates acute potassium channel stimulation in human cor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s. J Pharmacol Exp Therapeut 316 (3):1025-1030, 2006
30) WangT, Yang MJ, Chen JX, Watkins T, Cui XY. Inhibition of B16 Melanoma Growth in vivo by Retroviral Vector-Mediated Human Ribonuclease Inhibitor. Angiogenesis 8(1): 73-81, 2005

杨康成
31) Yang KC, Li X, Tsui Z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tritional anti-oxidants and serum lipid peroxides in cancer patients. In Vivo 3: 211-214, 1989

马郁芳
32) Mills JA, Motichka K, Jucker M, Wu HP, Uhlik BC, Stern RJ, Scherman MS, Vissa VD, Pan F, Kundu M, Ma YF, McNeil M. Inactivation of the mycobacterial rhamnosyltransferase, which is needed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arabinogalactan-peptidoglycan linker, leads to irreversible loss of viability. J Biol Chem 279(42): 43540-43546, 2004
33) Li W, Xin Y, McNeil MR, Ma Y. RmlB and rmlC genes are esential for growth of mycobacteria.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31: 342 (1): 170-178, 2006
34) Ma YF, Pan F, and McNeil M. The formation of dTDP-rhamnose is essential for growth of mycobacteria. J Bacteriol 184(12): 3392-5, 2002
35) Ma YF, Stern RJ, Scherman MS, Vissa VD, Yan WX, Jones VC, Zhang FQ, Franzblau SG, Lewis WH and McNeil M. Drug Targeting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ell Wall Synthesis: Genetics of dTDP-Rhamnose Synthetic Enzymes and Development of a Microtiter Plate-Based Screen for Inhibitors of Conversion of dTDP-Glucose to dTDP-Rhamnose.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45(5): 1407 -1416, 2001
36) Pan F, Jackson M, Ma YF and McNeil M. Determination that cell wall core galactofuran synthesis is essential for growth of mycobacteria. J Bacteriol, 183(13): 3991-8, 2001
37) Hoang TT, Ma YF, Stern RJ, McNeil MR and Schweizer HP. Construction and use of low-copy number T7 expression vectors for purification of problem proteins: purificat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RmlD an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LasI and RhlI proteins,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purified RhlI. Gene 237: 361-371, 1999
38) Ma YF, Mills JA, Belisle JT, Vissa V, Howell M, Bowlin K, Scherman MS and McNeil M. Determination of the pathway for rhmnnose biosynthesis in mycobacteria: cloning, sequencing and expression of the M. tuberculosis gene encoding a-D-glucose-1-phosphate thymidylyltransferase. Microbiology 143: 937-945, 1997
39) Ma YF,Qi FX, et al. Gene transfer and expression in bovine endothelial cells using retroviral vectors.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s Suppl 4:192a, 1993

张嘉宁
40) Zhang J, Nakayama J, Ohyama C, Suzuki M, Suzuke A, Fukuda M and Fukuda MN. Sialyl Lewis x-dependent lung colonization of B16 melanoma cells through a selectin-like endothelial receptor distinct from E- or P-selectin. Cancer Res 62: 4194-8, 2002
41) Jia L, Zhou HM, Jing WS, Cao J, Wei W, Zhang JN. Deglycosylation of CD147 Down-regulates Matrix Metallproteinase-11 Expression and the Adhesive capability of murine hepatocacinoma cell HcaF in vitro. IUBMB Life 58(4): 209-216, 2006
42) Jia L, Jing WS, Wang HM, Chu HY, Hu YC, Jun C, Zhang JN. Divergent expression and roles for Caveolin-1 in mouse hepato-cacinoma cell lines with varying invasive ability.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345: 486-494, 2006
43) Jia L, Ling WS, Min ZH, Jun C, Hu YC, Zhang JN. Caveolin-1 up-regulates CD147 glycosylation and the invasive capability of murine hepatocacinoma cell lines. Int J biochem Cell Boil 38: 1584-1593, 2006
44) Chu H, Zhou H, Liu Y, Liu X, Hu Y, Zhang J. Functional expression of CXC chemokine recepter-4 mediates the secre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from mouse hepatocarcinoma cell lines with different lymphatic metastasis ability. Int J Biochem Cell Biol 39(1):197-205, 2007; Epub 2006 Aug 14
45) Zhang J, Fukui T, and Ichikawa A. A third type of nucleoside diphosphate kinase from spinach leaves: purif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amino acid sequence. Biochim Biophys Acta 1248, 19-46, 1995
46) Zhang J, Nomura T, Yatsunami K, Honda A, Sugimoto Y, Moriwake T, Yamamoto J, Ohta M, Fukui T and Ichikawa A. Nucleotide sequence of cDNA encoding nucleoside diphosphate kinase II from spinach leaves. Biochim Biophys Acta 1171: 304-6, 1993
47) Nomura T, Yatsunami K, Honda A, Sugimoto Y, Fukui T, Zhang J, Yamamoto J, and Ichikawa A.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of nucleoside diphosphate kinase I from spinach leaves, as deduced from the cDNA sequence. Arch Biochem Biophys 297: 42-5, 1992
48) Zhang J, Fukui T and Ichikawa A. Secretion of poly(3-hydroxy) butyrate depolymerase by alicaligenes faecalis T1. Chem Pharm Bull 40: 713-7, 1992

辛毅
49) Xin Y, Huang YG, and McNeil M. The presence of an endogenous endo-D- arabinase in Mycobacterium smegmat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ts oligoarabinoside product. Biochim Biophys Acta 27: 1473(2-3): 267- 71, 1999
50) Li W, Xin Y, McNeil M, Ma YF. rmlB and rmlC genes are essential for growth of mycobacteria.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 342(1):170-178, 2006 (cf. Ma YF)
51) Dong X, Bhamidi S, Scherman M, Xin Y, McNiel MR. Development of a Quantitative Assay for Mycobacterial Endogenous Arabinase and Ensuing Studies of Arabinase Level and Arabinan Metabolism in Mycobacterium smegmatis.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72(4): 2601-2605, 2006
52) Xin Y, Lee RE, Scherman MS, Khoo KH, Bwsra GS, Brennan PJ, McNeil M.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in vitro synthesized arabinan of mycobacterial cell walls. Biochim Biophys Acta 1335: 231-234, 1997
53) Scherman MS, Kelbe-Bournonville L, Bush D, Xin Y, Deng L, and McNeil M. Polyprenylphosphatepentoses in Mycobacteria are synthesized from 5-phosphoribose pyrophosphate. J Biol Chem 271: 29652-29658, 1996
54) Xin Y, Alan R. White AR, and Pezeshk V. Solubilization and partial purification of a xyloglucan glucosyltransferase from pea Golgi membranes. Plant Physiol Suppl (1993)
55) White AR, Xin Y, and Pezeshk V. Separation of membranes from semiprotoplasts of suspension-cultured sycamore maple (Acer pseudo-platanus) cells. Physiologia Plantarum 87: 31-38, 1993
56) White AR, Xin Y, and Pezeshk V. Xyloglucan synthase in Golgi membranes from Pisum sativum. Biochem J 294: 231-238, 1993
57) White AR and Xin Y. Distribution of glucan synthase and xylosyl transferase activities in Golgi membranes from sycamore maple. Plant Physiology Supplement 96: 75, 1991
58) White AR, Xin Y, and Jaehnert CR. Xyloglucan polysaccharide biosynthesis by Golgi membranes from suspension-cultured sycamore (Acer pseudoplatanus) cells. J Cell Biol 109: 225a, 1989
59) Hou L, Li Y, Jia YH, Wang B, Xin Y, Ling MY. Molecular mechanism about lymphogenous metastasis of hepatocarcinoma cells in mice. World J Gastroenterol. 7(4): 532-6, 2001
60) Guan Z, Lu L, Zheng Z, Liu J, Yu F, Lu S, Xin Y, Liu X, Hong J, Zhang W. A spontaneous recurrent seizure-related Rattus NSF gene identified by linker capture subtraction. Brain Res Mol Brain Res. 87(1): 117-23, 2001.

马克里
61) Cui ZC, Ma KL, Zhang XB, Tang NM. Effects of ganglioside GM3 on phospholipids turnover of human leukemic J6-2 cells. Neurochem Res 27 (7/8): 771-778, 2002
62) Zou W, Li ZY, Li YL, Ma KL, Tsui ZC. Overexpression of PEMT2 downregulates the 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 in rat hepatoma cells. Biochim Biophys Acta 1581: 49-56, 2002
63) Ding Y, Ma KL, Tsui ZC. Induction of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by ganglioside GM3 in murine peritoneal macrophages activated for tumor cytotoxicity. In Vivo 12: 357-362, 1998
64) Tsui ZC, Ma KL, Zhang XB, Tang NM, Liu Y. Modulation of phospholipid metabolism by exogenous ganglioside GM3. Glycocon-jugate Journal 14 (S1): S52, 1997

燕 秋
65) Yan Q, Asp E, Levan G. Regional mapping of the Mlvi-2 locus to chromosome 2q16 by FISH. Hereditas 127: 263-264, 1997
66) Helou K, Yan Q, Yuan XJ, Kunz HW, Levan G, Gill TJ 3rd. Cytogenetic location of the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complex (Grc) in the rat and in the mouse and its position in relation to RT1.EC and other loci in the rat MHC. Hereditas 130 (2): 105-109, 1999
67) Khalil Helou, Yan Qiu, Eva Asp, Goran Levan. Revaluation of the chromosomal location of the rat erythropoietin gene. Rat Genome 3 (2): 138-140, 1997
68) Wallenius VR, Rawet H, Skrtic S, Helou K, Yan Q, Levan G, Ekberg S, Carlsson B, Isaksson OG, Nakamura T, Jansson JO. Chromosomal localization of rat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 and HGF receptor (Me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GF receptor cDNA. Mammalian Genome 8 (9): 661-667, 1997
69) Helou K, Wallenius V, Yan Q, Ohman F, Stahl F, Klinga-Levan K, Kindblom LG, Mandahl N, Jansson JO, Levan G. Amplification and overexpression of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receptor (HGFR/MET) in rat DMBA sarcomas. Oncogene 18 (21): 3226-3234, 1999

b)和国外学校或研究机构的合作

1)1998年辛毅与马郁芳教授和美国Colorado州立大学微生物学系建立了合作关系,对开发抗结核新药进行基础研究。他们两位都是该系的特聘研究员,每年的寒暑假都至该校进行短期的工作。他们合作的课题是一项举世关注的大问题。由于抗药性的产生,结核病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卷土重来。他们的课题不仅对于人类健康至关重要,而且使辛、马二位教授申请NSFC的基金有帮助,也有助于本室研究生的培养。
2)和加拿大温哥华哥伦比亚大学(UBC)万斯教授的相识始自1982年他到上海第一医学院的访问。那时崔肇春担任了他关于磷脂代谢的系列讲座的口译,朱正美为万斯教授的实验示范作了很好的配合。这都给万斯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后他主动邀请朱正美和崔肇春访问UBC,并多年连续赠送四种原版杂志给我校,以后又两次到我校访问(是我校的客座外籍教授)、给英文班示范讲课、接受了硕士研究生李兆育去他的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1995年万斯教授又支持崔肇春进行磷脂酰乙醇胺-N-甲基转移酶抑制肝癌机理的研究(NSFC项目),研究结果发表在2002年的BBA上。
3)我们和拉迪什(Stephan Ladisch)教授的合作始自1988年他接受李瑞祥访问他的实验室。那时他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儿科系的教授,著名的神经节苷脂专家。1989年秋天,他应邀来我院访问。访问期间被授予我校客座教授的称号。1993年,由于李瑞祥的出色表现,他认为我们的培养水平是可信赖的,故他建议他和我们双方把李瑞祥作为博士候选人联合培养。当时的博士生导师崔肇春教授接受了他的建议。1996年,李瑞祥完成学业并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他转到美京华盛顿国家儿童医院任研究所所长,崔肇春多次被邀请访问他的实验室作学术报告和参观交流。1999年他接受了赵宝昌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刘义辉到他的实验室访问,作为博士候选人联合培养之。刘义辉2005年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4)朱正美教授不仅参与了我教研室和万斯与拉第什教授的合作,她还积极开展和其他美、日糖复合物专家的合作,其中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鞘糖脂专家箱守仙一郎(Sen-I Hakomori)教授、美国Jefferson Medical College的范德尔森(Bruce Fenderson)教授、日本国立工业科技研究所糖科学研究中心的副主任Hisashi Narimatsu教授、和印度“全印医学科学研究所”生理系的Jayasree Sengupta教授。内中朱教授和范德森在1992联合申请到WHO的课题,对建立一个在体子宫内注射的着床模型作了有成效的工作。由于这项工作,朱教授被WHO邀请参加了1994年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Cell Signaling and Ovo-implantation的国际研讨会”,在大会上作了报告,并被邀请撰写文章,刊登在专著《Cellular and Molecular Signaling in Reproduction》上。(详见发表的教材和专著一节)。箱守仙一郎院士很支持朱教授关于子宫不同功能状态下糖复合物的研究,数次提供糖联的单抗抗体,是朱教授的坚强后盾。上述各位专家都对我校进行了访问,促进了我校科研工作的国际交流。2004年Narimatsu教授又邀请朱正美和教研室主任燕秋同往他的研究所参观访问,讨论可能的研究合作事宜。其后燕秋留在该所工作三个月,学习糖基转移酶基因的分析和鉴定等方法。日本是国际上公认的糖研究大国,国家投资很多,在很多方面保持领先,我们保持这个合作关系对我们学习先进、超越先进会提供有利的条件。

c) 作为特邀演讲人参加国际会议
1)从1983年起,朱正美一连参加了第7、8、15、16、17、18和19届国际糖复合物会(第7届糖复合物会议是国人第一次出席了相关的国际会议,并在大会上应邀介绍了她在上海做的有关人胚胎和肝癌标本神经节苷脂分析的结果)。在上述几届会上,结识了像余宽仁(美籍华人)、Hakomori、Ladisch、Ledeen、Tettamanti(意大利)这些糖复合物研究的国际知名专家。和他们的交往带动了我们的研究。
2)1984年10月,北京生物膜及生物能力学国际讨论会(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举办),崔肇春代表上海第一医学院生化教研室在会上作题为“肝癌相关神经节苷脂GD3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的报告。会上崔还被邀请担任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耶鲁大学George Palade教授的学术报告的口译。
3)1994年末朱教授被WHO特邀参加了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ell Signaling and Ovo-implantation,在大会上作了题为“Monoclonal antibody directed to LeY oligosaccharide inhibits implantation in the mouse”的报告。
4)1999年9月1-4日香山国际科学讨论会,主题是“糖生物学和糖工程的前景”,到会有国际知名学者约40人。朱正美代表中方为执行主席之一。我教研室还有崔肇春、和张嘉宁参加。会上崔、朱二人作为我国代表作大会报告。
5)2001年8月,崔肇春应国际神经科学联合会(ISN)暨美国神经科学联合会(ASN)的邀请,作为特约报告人在其联合举办的“新的百年鞘脂研究导向研讨会“Directions in Sphingolipid Research for the New Millennium”上报告。会议在阿根廷的伊瓜祖(Iguazu)市举行。报告的题目是“神经节苷脂GM1及GM3对兔横纹肌钙ATP酶调节的颉颃作用。”
6)2002年7月,崔肇春和朱正美应邀参加在加拿大渥太华由加拿大生化学会秘书长Patrick Choy 和渥太华大学医学院生化系主任姚泽民联合举办的脂类国际研讨会,并应邀在全体会上分别报告。他们的题目分别是“神经节苷脂GM3对人白血病J6-2细胞系磷脂代谢的影响。” 和“寡糖在着床中的作用”。

7)2005年8月28日至9月2日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的国际第18届糖复合物讨论会,Tettamanti教授邀请朱正美教授参加,并邀请她做为该会议的顾问委员会成员。她在会上报告的题目是“Investigations on expression of fucosylated oligosaccharide antigens in epididymis”。
8)2006年11月6日,辛毅和马郁芳被邀请参加在韩国首尔举行的第十届韩-中生物工程研讨会,在会上他们分别作了题为“Purific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n endogenous arabinase enzyme in Mycobacteria smegmatis”和题为“GlmU is essential for mycobacterial growth”的报告。
9)2000年我们也组织了一次国国际会议(Dali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lycoconjugates, Phospholipids and Signal Transduction),国际代表中来了不少新老朋友,内中包括我们的老朋友Dr. Dennis Vance (Univ. of Alberta, Canada), Dr. Stephan Ladisch (Natl. Children’s Hospital & George Washington Univ., Washington DC, USA), Dr. Robert Ledeen (Univ. of Med. & Dent. of New Jersey, USA) , 我们结识的新朋友有Dr. Subhash Basu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USA), Dr. Dipak Banerjee,(Univ. of San Juan, Puerto Rico)等等。




6、糖复合物研究的推广

有些原来没有涉及糖复合物的合作者,由于和我们的合作而开展了起来,我们把它列为推广。

1)1989年朱正美教授受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计划生育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致一教授的鼓励于指导,与该所合作,连续四年申请获准外部课题,开展糖生物学和生殖生物学相结合的研究。这项合作为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上述合作基金还培养了我校李滨、张昕原两名硕士生和王晓琦一名博士生。
2)1993年崔肇春和北京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杨福愉教授(院士)合作,在该所首次开展了鞘糖脂的研究。这项合作持续了约十年。该所批准了好几项外部研究课题,对该合作进行了资助。在国内将生物物理的手段应用到鞘糖脂的研究上。我校有王丽华和王玉苓二位博士生是在该所联合培养出来的。后来李春蕾又考取了杨教授的博士生,并于2004年获得该所的博士学位。该所现在也从国外引进了做鞘糖脂研究的专门人才

3)前述印度全印医学科学研究所Sengupta教授,在我国以及印度双方国际合作基金的支持下,带了助手到朱正美教授的实验室,应用印度猕猴样品首次开展了避孕药对灵长类子宫内膜糖复合物表达的研究。其后她以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微生物资源国家重点室金城博士还参与了我们的博士生刘妮的培养,使在胚胎着床中LeY寡糖的作用和胚胎发育期间糖基转移酶表达的工作得到有效的进展。

4)2001年崔肇春访问美国北卡州Wake Forest 大学病理系,在该系开展了神经节苷脂的研究,以合作的名义在Anal Biochem上发表了文章。2003年崔离开后,该系神经节苷脂的工作至今未断。






7、省级以上的科技奖励
(项目主持人、项目名称、颁奖单位、奖次、年份、参加人员)

林钧材
1)《生物化学教学改革》,获辽宁省1989年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二参与者。
2) 《生物化学》,林钧材主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二版,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6年第三届全国高等优秀教材二等奖。

崔肇春
1) 神经节苷脂GM3对肌肉信息传递过程调控的研究,辽宁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参加人王丽华、王玉苓、马克里、夏泉。
2) 激活巨噬细胞抗肿瘤效应的药物探索的研究,辽宁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第二参与者。
3) 神经节苷脂、磷脂新发现功能的研究,辽宁省科委自然科学将3等奖,2003年,主持人,参加人有马克里、夏泉、李亚丽、朱正美、张新波、汤乃梅。
4) 中毒性肝损害机理和检测指标的研究,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仲来福主持,本人为第五获奖人。
5) 人精子鞘糖脂的分析及其中性鞘糖脂抗血清的制备与鉴定,辽宁省教委科技进步3等奖,主持人,1995年,参加人刘建军、马克里、夏泉、朱正美。
6) 《生物化学》,林钧材主编,第二版,获卫生部第三届全国高等优秀教材二等奖,1996年,林钧材主编,本人为参编者。
7) GD3是肝癌标志物,卫生部科技进步乙等奖(二等奖),课题主持人是上海第一医学院生化教研室顾天爵,本人为主要参与者,1985年。
8) 《生物化学教学改革》,获辽宁省1989年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三参与者。

杨康成
1)《小鼠肝癌淋巴道转移“动态异质性”模型的建立及其转移机制的研究》,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6月。
2)《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含林钧材主编、杨康成副主编,《生物化学》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版),获辽宁省1989年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3)《生物化学》,林钧材主编、杨康成副主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二版,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6年第三届全国高等优秀教材二等奖。

朱正美
1) 子宫鞘糖脂的祖坟及其在不同功能状态下的变化,辽宁省科委科技进步3等奖,1989年,参加人李瑞祥、程腊梅、邓会山、崔肇春、夏泉。
2) 子宫鞘糖脂及子宫凝集素结合特性在不同功能时期与肿瘤时期的变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3等奖,1993年,参加人李瑞祥、邓会山、程腊梅、刘义辉、崔肇春。
3) 小鼠围着床期子宫内膜及胚胎细胞表面寡糖抗原的阶段表达、调控及功能,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2等奖,2000年,参加人葛常辉、燕秋。     
4) 胚胎发育阶段表达的寡糖抗原参与着床调节网络的研究,辽宁省科技厅自然科学3等奖,2004年,参加人燕秋、孔英、张嘉宁、段恩奎。
5) 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诊断急性冠状综合症的临床研究,辽宁省自然科学3等奖,及大连市科技进步1等奖,主持人,2004年,参加人张嘉宁、周旭晨。
6) GD3是肝癌标志物,卫生部科技进步乙等奖(二等奖),1985年,课题主持人是上海第一医学院生化教研室顾天爵,本人为主要参与者。
7) TIMP-1基因转染对大鼠肺纤维化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2002年,辽宁省科政府技进步三等奖(参与第5名)
8) 《生物化学》,林钧材主编,第二版,获卫生部第三届全国高等优秀教材二等奖,1996年,林钧材主编,本人为参编者。

崔秀云
1) 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抗肿瘤研究,辽宁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人,1998年。
2) 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抑制肿瘤生长及其机制的研究,辽宁省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人,2000年。
3) 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基因克隆与表达及其功能研究。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主持人。

赵宝昌
1)《生物化学教学改革》,获辽宁省1989年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人。
2)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基因克隆与表达及其功能研究,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参与者。
3)维拉帕米对小鼠肝癌腹水瘤细胞内钙稳态的影响。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人,1996年。

燕 秋
1)小鼠围着床期子宫内膜及胚胎细胞表面寡糖抗原阶段特异表达、调控及功能,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第五获奖人。
2)胚胎发育阶段表达的寡糖抗原参与着床调节网络的研究,辽宁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004年,第二获奖人。

张嘉宁
1) TIMP-1基因转染对大鼠肺纤维化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3等奖,2002年,第三获奖人。
2) 核苷二磷酸激酶三种同工酶的纯化、cDNA克隆与一级结构,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主持人。
3) 着床期小鼠子宫内膜糖蛋白的糖链结构分析及功能研究,辽宁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第六获奖人。
4) 胚胎发育阶段表达的寡糖抗原参与着床调节网络的研究,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04年,第四获奖人。
5) 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诊断急性冠脉综合症的临床研究,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第五获奖人。

马克里
1) 人精子鞘糖脂的分析及其中性鞘糖脂抗血清的制备与鉴定。1995年,辽宁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获奖人。
2) 激活巨噬细胞抗肿瘤效应的药物探索的研究,辽宁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刘彦主持,第三获奖人。
3) 小鼠肝癌淋巴道转移的研究及其应用,辽宁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第二获奖人。
4) 神经节苷脂、磷脂酰胆碱新发现功能的研究,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第二获奖人。

马郁芳
1)用分子克隆方法制备工程菌以筛选抗结核新药,辽宁省教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9年,主持人。
2)细胞凋亡与细胞因子在急性胰腺炎发病学中的意义及中西医结合防治,辽宁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01 年。

辛 毅
1)细胞凋亡与细胞因子在急性胰腺炎发病学中的意义及中西医结合防治,辽宁省科学技术2等奖,2001年。

田余祥
1)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辽宁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第三获奖人。
2)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基因克隆与表达及其功能的研究,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第二获奖人。

孔 英
1)胚胎发育阶段表达寡糖抗原参与着床调节网络研究,辽宁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004年,第三获奖人。

刘基巍
1) 人参皂甙Rg3抗肿瘤转移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辽宁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年,参与人燕秋。





8、历届博士研究生
(姓名、在学年代、论文题目、指导导师)

1) 张新波(1987-1990):神经节苷脂GM3对国人单核样白血病细胞系J6-2细胞的促分化作用及促分化前后糖脂、磷脂、蛋白激酶C活性的比较(导师:崔肇春)
2) 马克里(1990-1993):神经节苷脂GM3对人单核样白血病J6-2细胞磷脂代谢及 Ca2+ 跨膜流动的影响。(导师:崔肇春)
3) 刘 彦(1989-1993):有机锗及中草药对小鼠巨噬细胞抗肿瘤作用的影响。(导师:崔肇春)
4) 王丽华(1992-1995):神经节苷脂GM3对兔骨骼肌肌质网Ca2+-ATP酶活性与构象的调节。(导师:崔肇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杨福愉)
5) 李瑞祥(1993-1996):肿瘤神经节苷脂的生物合成与脱落。(导师:崔肇春、Stephan Ladisch)
6) 汤乃梅(1993-1996):CCK反义RNA加强电针和低剂量吗啡引起的阵痛:使镇痛无效大鼠转为有效。(导师:崔肇春、北医大-韩济生)
7) 秦丽雅(1993-1996):长白白眉蝮蛇蛇毒NGF的纯化、活性鉴定、及其对PC12细胞MAPK表达的影响。(导师:崔肇春)
8) 王晓琦(1995-1998):LeY 寡糖抗原在小鼠胚胎着床中的功能及其机制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导师:朱正美)
9) 卢步峰(1995-1998):肿瘤细胞多要耐药性的逆转及其与调往诱导关系的研究。(导师:朱正美、杨佩满)
10) 燕 秋(1995-1998):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定位大鼠基因并研究DNBA诱导大鼠肉瘤的基因放大作用。(导师:朱正美)
11) 高 颖(1996-1999):睾丸特异BS-63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初步研究。(导师:崔秀云、医科院基础所-王琳芳)
12) 刘 妮(1996-1999):Lewis寡糖及其相关糖基转移酶基因在哺乳动物胚胎发育与着床中的作用。(导师:朱正美)
13) 唐 立(1996-1999):双歧杆菌培养物对人大肠癌细胞系CCL187第二信使系统及HT29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基因表达的影响。(导师:赵宝昌)
14) 裴 林(1996-1999):蛋白酪氨酸可逆磷酸化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导师:徐州医学院张光毅-我校兼职博导。副导师:崔肇春、朱正美)
15) 王玉苓(1996-1999):神经节苷脂GM1和GM3 对肌质网Ca2+-ATP酶活性和构象调节的拮抗作用。(导师:崔肇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杨福愉)
16) 马郁芳(1997-2000)结核分支杆菌-葡萄糖-1-磷酸胸苷转移酶基因(rm1A)的克隆和表达。(导师:崔肇春、Micheal McNeil)
17) 邹 伟(1997-2000):磷脂酰乙醇胺N-甲基转移酶2抑制大鼠肝癌CBRH- 7919细胞增殖作用的分子机制。(导师:崔肇春)
18) 于秀萍(1997-2000):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的克隆和表达及部分功能的研究。(导师:崔秀云)
19) 葛常辉(1997-2000):小鼠胚胎及子宫内膜Lewis抗原表达及着床过程中LeY作用机制的研究。(导师:朱正美)
20) 王莉芬(1997-2000):基因NOXA11在人子宫内膜的表达及其生理和病理意义。(导师:朱正美)
21) 顾正林(1997-2000):ERK1/2和JNK1/2在大鼠脑缺血及缺血预处理中的激活及作用研究。(导师:我教研室兼职博导、徐州医学院张光毅教授,副导师:崔肇春、朱正美)
22) 林 琳(1998-2001):Balb/C小鼠金属硫蛋白-1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导师:赵宝昌)
23) 吴泰华(1998-2001):机制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因子-1在非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的实验研究。(导师:朱正美)
24) 刘义辉 (1999-2005): 神经节苷脂GD1a对表皮生长因子诱导的信号转导的增强作用(导师:赵宝昌)
25) 孔 英(1999-2002):LeY寡糖与LIF在胚胎着床中作用机制的研究及胚胎发育功能指标的探讨。(导师:朱正美)
26) 姚继红(1999-2002):泛素依赖的蛋白水解通路对p53表达的调节作用。(导师:崔秀云)
27) 韩桂春(1999-2002):雌激素在人冠状动脉的信号机制:包括ER2、NO和BKCa通道。(导师:崔秀云)
28) 赵春艳(2000-2003):Rap1GAP二聚体的形成及对其GAP催化活性的影响。(导师:赵宝昌)
29) 傅攀峰(2000-2003):逆转录病毒介导的人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对小鼠黑色素瘤基因治疗的研究。(导师:崔秀云)
30) 刘 敏(2000-2003):L-选择蛋白与小鼠肝癌细胞HcaF淋巴道转移潜能的相关性。(导师:张嘉宁-第二导师)
31) 李 威(硕博连读)(2000-2005):用基因敲除方法证明rmlB和rmlC 基因为分枝杆菌生存的必需基因(导师:辛毅)
32) 王继红(2001-2004): 白眉蝮蛇去整合素adinbitor的基因克隆及其生物学活性。(导师:赵宝昌)
33) 吴 毓(2001-2004): 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基因修饰对其功能的影响。(导师: 赵宝昌)
34) 左云飞(2002-2005):L-选择蛋白与 P388D1淋巴瘤细胞淋巴道转移潜能的相关性(导师:张嘉宁)
35) 初海鹰(2002-2005):CXCR4/SDF-1a调控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分泌与小鼠肝癌细胞淋巴道转移的相关性(导师:张嘉宁)
36) 史丽滨(2002-2005): embB和embC基因突变对耻垢分枝杆菌细胞壁LAM合成的影响(导师:辛毅)
37) 卢忠民(2002-2005):IL-18 RGD模体的构建及生物活性的研究(导师: 赵宝昌)
38) 周慧敏(2003-2006):小鼠肝癌高低淋巴道转移差异基因表达谱分析及窖蛋白在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导师:张嘉宁)
39) 贾 莉(2003-2006):CD147糖基化在小鼠肝癌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导师:张嘉宁)
40) 董 旭(2003-2006):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对抗结核药物乙胺丁醇作用机理的研究(导师:辛毅)
41) 李亚丽(2003-2006):DAG/PKC信号转导途径调控机制的初步研究(导师:燕秋)
42) 伦永志(2003-2006):人类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反式调节新基因HBVDNAPTP1的克隆表达与部分功能研究(导师:赵宝昌)
43) 屈 虹(2004-2007):缺乏D-葡萄糖 -1-磷酸胸苷转移酶对分枝杆菌生长和细胞形态的影响(导师:马郁芳)
44) 张文利(2004-2007):活性GlmU在分枝杆菌生长中的必需性及其缺失后对细胞壁完整性影响的研究(导师:马郁芳)
45) 湛垚垚(2004-2007):乙胺丁醇作用于耻垢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 mc2155的蛋白质组学(导师:辛毅)
46) 杨雪松(2004-2007):岩藻糖基转移酶IV对A431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导师:燕秋)
47) 胡燕荣(2005-2008):(导师:赵宝昌)


9、历届硕士研究生
(学生姓名,在读时间,导师姓名)

1)杨康成(1955-1958),李昌甫
2)任锡麟(1978-1981),林钧材
3)孟繁盛(1978-1981),崔肇春
4)孙 彤(1983-1984),林钧材(因出国而肄业)
5)季 力(1983-1986),崔肇春
6)姚晓丹(1983-1986),赵宝昌
7)石 红(1984-1987),朱正美(代妇产科培养)
8)信雪芹(1984-1986),林钧材(因出国而肄业)
9)邓会山(1984-1987),朱正美
10) 徐 玫(1984-1987),张耀铮
11) 李瑞祥(1985-1988),朱正美
12) 滕白勤(1985-1988),崔秀云
13) 刘 波(1985-1988),张耀铮
14) 李 霞(1985-1988),杨康成
15) 宋 强(1986-1989),张耀铮
16) 吴英姿(1986-1989),赵宝昌
17) 骆宗军(1986-1989),赵宝昌
18) 孔 羽(1986-1989),崔秀云
19) 徐立新(1986-1989),朱正美(代小儿科培养)
20) 文飞球(1985-1988),崔肇春(代小儿科夏经培养)
21) 侯卫红(1986-1989),崔肇春
22) 程腊梅(1986-1989),朱正美
23) 姜 明(1986-1989),林钧材(代辽师大培养)
24)马克里(1987-1990),崔肇春
25)靳小红(1987-1990),朱正美
26)朱学忠(1987-1990),崔秀云
27)徐跃飞(1987-1990),杨康成
28)杨 慧(1987-1990),张耀铮
29)李刚毅(1987-1990),赵宝昌
30)陈新刚(1987-1990),崔秀云、杨康成
31)刘义辉(1988-1991),朱正美
32)刘建军(1988-1991),崔肇春
33)王玉苓(1988-1991),赵宝昌
34)张晓靖(1988-1991),崔秀云
35)于茂泉(1988-1991),杨康成
36)王丽华(1988-1991),赵宝昌
37)黄新祥(1988-1991),张耀铮(代镇江医学院培养)
38)赵春艳(1988-1991),张耀铮
39)李 宾(1989-1992),朱正美
40)姜 明(1989-1992),林钧材(代辽师大培养)
41)董 征(1990-1993),崔肇春
42)于爱萍(1990-1993),赵宝昌
43)王建华(1990-1993),朱正美
44)于秀萍(1991-1994),崔秀云
45)高 颖(1991-1993),杨康成(代锦州医学院培养)
46)左云飞(1991-1994),张耀铮
47)丁 岩(1992-1995),崔肇春
48)丁文勇(1992-1995),赵宝昌
49)张昕原(1992-1995),朱正美
50)王树林(1993-1996),张耀铮
51)田余祥(1993-1996),崔秀云
52)王昊人(1993-1996),赵宝昌
53)李玉中(1994-1997),张耀铮
54)王玉林(1994-1997),崔秀云
55)李传刚(1994-1997),崔肇春(代泌尿外科刘永橶培养)
56)刘 煜(1994-1997),朱正美
57)李春蕾(1994-1997),崔肇春
58)陈 磊(1994-1997),崔秀云、马郁芳
59)王晓琦(1995-1998),朱正美
60)张 毅(1996-1999),崔秀云
61)黄荣翀(1996-1999),朱正美
62)晏锦辉(1996-1999),崔肇春
63)刘 丽(1996-1999),赵宝昌
64)张胜亮(1996-1999),张耀铮
65)李兆育(1997-2000),崔肇春
66)李亚丽(1997-2000),崔肇春
67)黄音果(1997-2000),辛 毅
68)张浣清(1997-2000),刘 彦
69)马天舒(1997-2000),张嘉宁
70)尹 玲(1998-2001),张嘉宁
71)王 晗(1998-2001),辛 毅
72)洪 浩(1998-2001),赵宝昌
73)张囡囡(1998-2001),辛 毅
74)张文利(1998-2001),朱正美
75)于晓明(1999-2002),崔秀云
76)刘晓秋(1999-2002),赵宝昌
77)霍江林(1999-2002),左云飞
78)张学森(1999-2002),马郁芳
79)杨雪松(1999-2002),朱正美
80)郭 祯(1999-2002),马克里
81)李红娜(1999-2002),张嘉宁
82)李 红(1999-2002),朱正美
83)潘东宁(1999-2002),崔秀云
84)宋 扬(1999-2002),辛 毅
85)胡一川(1999-2002),张嘉宁
86)李红娜(1999-2002),张嘉宁
87)李 清(2000-2003),张嘉宁
88)张海涛(2000-2003),崔秀云
89)舒晓宏(2000-2003),崔秀云
90)郑秋月(2000-2003),左云飞
91)张冠中(2000-2003),左云飞
92)石 英(2000-2003),燕 秋
93)曹冬旭(2000-2003),燕 秋
94)湛遥遥(2001-2004),马克里(代辽师大培养)
95)赵春玲(2001-2004),赵宝昌
96)沙姗姗(2001-2004),马郁芳
97)苏 莉(2001-2004),辛 毅
98)赵洪波(2001-2004),张嘉宁
99)宋立国(2001-2004),张嘉宁
100) 宫 剑(2001-2004),张嘉宁
101)赵 鹏(2001-2004),赵宝昌
102)赵 李(2002-2005),张嘉宁
103)刘 纯(2002-2005),张嘉宁
104)陈洪岩(2002-2005),赵宝昌
105)王庆美(2002-2005),赵宝昌(学位班)
106)钟 华(2002-2005),辛 毅
107)张小影(2002-2005),辛 毅
108)张 昱(2003-2006),辛 毅
109)栗 丽(2003-2006),辛 毅
110)朱 筠(2003-2006),辛 毅
111)张小影(2002-2006),辛 毅
112)阎绍良(2003-2006),赵宝昌
113)刘芯宇(2003-2006),张嘉宁
114)汪淑晶(2003-2006),张嘉宁
115)于生金(2003-2006),张嘉宁,又叫(于冰)
116)魏 巍(2003-2006),张嘉宁
117)王宏梅(2003-2006),张嘉宁
118)谢 涛(2003-2006),张嘉宁
119)康晓慧(2003-2006),张嘉宁
120)李瑞华(2003-2006),张嘉宁












六、 社会工作

1、杂志编委

1)《中国生理科学进展》,50年代,常务理事,李昌甫
2)《贵州医药》,1978-1985,编委,崔肇春
3)《中国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报》第三(1995年起)、四(1999年起)届编委,崔肇春
4)《大连医科大学学报》90年代中期起至 2000年,主编,赵宝昌。

2、研究所或学会工作

1) 中国生化学会理事,文革前,李昌甫
2) 中国生化学会理事,1981-1984,李昌甫
3) 中国生理科学会检会理事,文革前,李昌甫
4) 贵州省生物化学会副理事长,1978-1984,李昌甫
5) 辽宁省生化学会名誉理事长,1985-1990,李昌甫
6) 贵州省生物化学会常务理事,1978-1984,林钧材、崔肇春、杨康成(兼副秘书长)
7) 辽宁省生化学会副理事长,1985-1990,林钧材
8) 辽宁省生化学会常务理事,1985-1990,崔肇春
9) 辽宁省生化学会副理事长,1990-1997,崔肇春
10)中华医学会大连市分会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1988-1992,崔肇春
11)中华医学会大连市分会生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2-1997,崔肇春
12)中华医学会大连市营养分会副主任委员,1986-1990,杨康成
13)中国医药学会辽宁省分会生化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1988-1994,杨康成
14)辽宁省生化学会理事,1985-1990,赵宝昌
15)中国生化学会辽宁省分会常务理事,1992-2004,赵宝昌
16)辽宁省生化学会常务理事,1997起,赵宝昌
17)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1988-1995,赵宝昌
18)辽宁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委员 理科评审组副组长1995-1997 赵宝昌
19)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理事1997-2002 赵宝昌
20)中国微生态学会常务理事1988-1996 赵宝昌
21)辽宁省生物技术协会常务理事1999-2003 赵宝昌
22)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评审专家,2002-2004 赵宝昌
23)辽宁省生物技术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2004- 赵宝昌
24)(俄罗斯)太平洋国际医学科学院院士,1999- 赵宝昌
25)中华医学会辽宁省分会副会长1992-1995 赵宝昌
26)中华医学会大连市分会生化专业委员会委员,1992-1997,崔秀云
27)中华医学会大连市分会生化专业委员会委员,1997起,崔秀云
28)辽宁省遗传学会委员,1995-1999,崔秀云
29)辽宁省医学遗传学会副主任委员,1999-2003,崔秀云
30)辽宁省卫生厅第三届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1996-2000,崔秀云
31)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理事,1999起,张嘉宁、燕秋
32)辽宁省生化学会副理事长,1997起,张嘉宁
33)中华医学会大连市分会生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7起,张嘉宁
34)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复合糖专业委员会,委员,朱正美、张嘉宁,2000年起。 
35)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糖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朱正美、张嘉宁、燕秋。
36)辽宁省政府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三、四届成员,张嘉宁。
37)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燕秋,2002起 至今。
38)中国生殖生物学学会,理事,2002年起,燕秋。
39)中国糖生物工程学会,理事,2003年起,燕秋。
40)中华医学会辽宁省分会,理事,至今,燕秋。
41)中华医药杂志,常务编辑,2006年起,燕秋。
42)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辽宁分会,理事,2004年起,燕秋。
43)辽宁省糖生物学与糖生物工程实验室,主任,2005年起,燕秋。
44)中华医学会大连市分会生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燕秋。
45)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辽宁分会,理事,马郁芳。
46)中华医学会大连市分会生化专业委员会,理事,2004年3月至今,马郁芳。
47)中华医学会大连市分会生化专业委员会,理事,2004年3月至今,辛毅。

3、办学习班及学术会议

1) 全国检验技师班第一期(国务院卫生部委办),1953年,地点我校,由生化、微生物、检验科组成领导小组。我教研室由沈士弼参与主持。
2) 全国生化高师班(国务院高教部委办),1954年,地点我教研室,李昌甫主持。
3) 卫生部委办生化专业班,1960年,由相关学校抽调学生脱产学习,地点我校我教研室。至1962年因贯彻八字方针而停办。
4) 全国检验技师班,第二期,1959年,地点我校。生化为主课,教研室参与领导小组。
5) 全国检验技师班,第三期,1963年,地点我校。领导小组同53年的。我教研室由林钧材参与主持。
6) 全国检验技师班,第四期,1966年,地点我校。生化为主课,教研室参与领导小组。因文化大革命停课闹革命而解散。 
7) 全国生化高师班(国务院高教部委办),1978年,地点遵义医学院,林钧材、杨康成主持。
8) 全国暑期生化学习班,1984年夏,地点我校,林钧材主持,崔肇春协助。
9) 全国中专生化教师进修班(第一期),1986,地点我校,杨康成主持。
10) 全国中专生华教师进修班(第二期),1987,地点我校,朱正美主持。
11) 辽宁省生化学会学术会议,1990夏,地点我校,崔肇春主持。
12) 全国糖复合物会议,1995春,地点大连,朱正美承办。
13) 第六次全国基因结构表达与调控学术讨论会,1996,地点我校,崔秀云承办。
14) 大连市卫生局委托举办的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培训班,2001年,崔秀云、马郁芳主讲。
15) 国际磷脂、糖脂暨信号转导研讨会,2000,地点辽师大,崔肇春主办。
16) 东北三省生物化学学术讨论会,2006,地点我校,承办者为张嘉宁、燕秋。


4、其它兼职

1)2000-2002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部高级访问学者,辛毅、马郁芳。
2)1999-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终审委员,兰州(1999)、武汉年(2001)、北京(2003、2004)。
3)1998 年至今,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微生物系客座研究员,辛毅、马郁芳。
4)1997-2000年,大连医科大学副校长,赵宝昌,。
5)1997 年,大连市科协青少年科技导师,辛毅,。
6)我校摄影专业客座教师,辛毅。
7)1992、1998、2001,美国洛杉矶Azusa Pacific 大学理学院化学系,访问教授,每次各三个月,讲授生物化学课,崔肇春。
8)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崔肇春、朱正美,长春。
9)1986年 2月至1086年 8月,加拿大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医学院生化系访问教授,崔肇春。
10)1985-1986,美国Kansas 州Wichita市 Friends University, 访问教授,讲授生物化学课,崔肇春。
11)1982-1984,上海第一医学院生化教研室客座副教授,崔肇春。
12)1982年,杨康成、张耀铮、赵宝昌三人应北京首都医院(即后来的协和医院)的邀请,到北京为其讲授工农兵学员回炉班的生物化学。









七、 教研室大事记

1) 1946年,成立大连“临时医专”,当时没有开设生物化学课。1947年入学的第一、二、三、四期只开设了“医化学课”,由铁路医院小儿科张丽锦医师主讲。
2) 1947年五月四日关东医学院成立。
3) 1948年,林钧材老师调入关东医学院教授生化。同年,王有生比林老师早调来生化,林老师来后,王有生即转更为缺师资的生理。
4) 1949年,林钧材老师给第五、六期讲授生化课。
5) 1949年,李昌甫留英归来,经沈其震院长招聘于年末抵达大连,任生化系主任。
6) 1949年,涂长晟老师调入生化任教。
7) 1950年,聂剑初由化学调生化任教。
8) 1951年,抗美援朝开始后, 于51级招军干班四个班(1-4班,多为同等学力),高中班四个班(5-8班),共八个班。
9) 1952年秋,51级上生化课,因师资缺乏,从化学系借调吴祖新、丁时培、陈光瑛、郭可义、高佩铭五位年轻教师来生化带实验课,从哈医大调来崔肇春。
10) 1952年,生物化学(李昌甫编译,兹巴尔斯基原著)初稿油印于51级试用。
11) 1952年,邱琼云教授调离我校,去哈尔滨医科大学。
12) 1953年,春,我教研室从129街旧址迁至星海三站新校舍第一教学楼东侧。
13) 1953年,教研组成员参加俄文速成学习班,脱产三个月,住在第一教学楼三楼(后生物系系址)。谭作相任教师,陈光瑛任辅导员。
14) 1953年,获上级指令,因为向苏联学习,今后各个系一律改称“教研室”。
15) 1953年,江建新调中国医大,后又转内蒙古医学院。
16) 1953年,李昌甫教授编译的《生物化学》铅印内部使用。首用的是52级。
17) 1953年,卫生部委托我院举办高级检验技师班,为期一年。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共52人。我教研室被派参与主持教学计划的安排和日常管理的是沈士弼老师。结业后留校的学员有王沛洪(仍回检验科工作,大跃进后转来生化准备室工作)、郭雁群(留微生物学教研室准备室工作)、刘英(回到附院检验科工作,是院长助理张觉民同志的爱人)。
18) 1954年,举办高教部委托的生物化学高师班。学员来自南京师大(许廷森)、上海华东师大(杨绍钟)、河南医学院(关链)、山东医学院(李爱华,后调呼和浩特内蒙古医学院)、延吉延边医学院(林敬务)、南京医学院(陈育英)、兰州医学院(乔德俊)、西安医学院(赵君庸)、昆明医学院(易淑懿)、天津工业大学、韶关医学院、南京市立医院等。
19) 1955年,教研组首批研究生经考试招进:学员有杨康成、高言珏(来自贵阳医学院)、 闻立荣、敖定椿(来自本校 50 级)4 人。四人均师从李昌甫教授。1957年,除了杨康成外,都放弃了研究生的学习,回到临床工作。
20) 1955年秋,夏天肃反运动末期的批斗对象,吴祖新老师于秋天服氰化物自杀身亡。
21) 1956年,秋,黄诒森、周梦圣51级毕业后分配来教研室任教。
22) 1957年,李昌甫教授因响应号召向党提意见后,被当作右派批判,因批判吴襄有“功”,未戴右派帽子,俗称“光头右派”。
23) 1957年,林钧材刚刚起步的有关色氨酸代谢的研究,因反右而被迫停止。
24) 1957年,秋,张耀铮52级毕业后分配来教研室任教。
25) 1958年,大跃进期间,李昌甫教授承担胰岛素的提取工作,未果。
26) 1958年,秋,院方派涂长晟(右派尚未摘帽)、崔肇春二人支援由鞍山卫校在大跃进中从中专升格的鞍山医学院。前期每一个教研室都派有人去。
27) 1958秋,沈士弼调南京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任教。
28) 1958年,教研室有史以来第一名硕士研究生杨康成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于生化教研室,次年兼任教研室副主任。(此前另外三人已先后退学回到临床专业。)
29) 1958年,周梦声调沈阳辽宁中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任教。
30) 1958年,秋,王庆梅于中国医大毕业后,分配来我室任教。
31) 1959年,与鞍山医学院合编生化教材,在国内首次将三羧酸循环与生物氧化合并为一章,放糖代谢章之前讲授,作为代谢篇的总论。
32) 1959年,秋,李永岚54级毕业后留教研室任教。
33) 1959年,举办第二期检验技师班。学院有白云海等人。
34) 1960年,受省教育厅及卫生厅的委托,我教研室举办生化专业师资班。我院从58级抽调张士武、赵宝昌、崔秀云等20人参加学习,另从省内8所新上马的医学院校抽调10人,共30名学员。理论课上完后,1962年即因贯彻大跃进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八字方针”而奉命停办。学员(包括外校的)大都回到我校58级继续医疗系的学习(少数回到59级或60级)。
35) 1961年,朱正美由沈阳辽宁中医学院前来我室进修,同来进修的还有杨平(后来多年担任前期保健科院医)。
36) 1962年卫校生物老师孟宪昌调来生化,在准备室工作。
37) 1962年,秋,因贯彻八字方针,鞍山医学院停办,恢复卫校。崔肇春调回教研室。涂长晟去辽宁大学任教。
38) 1962年,我教研室教师王庆梅自愿回临床工作。
39) 1963年,聂剑初因爱人胡冬生关系,调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生化教研室任教。
40) 1963年,崔秀云毕业分配来教研室任教。
41) 1963年,学校依照市里的布置,开展面上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党委张骇青副书记找到跟林老师做科研的年轻人问,“你们是跟党走,还是跟资产阶级走?”林钧材的科研(异常血红蛋白)被勒令停止。
42) 1963 年卫生部再次委托我校主办检验技师班,学员有李治臣等36人。生化部分由林钧材老师负责。实验指导由黄诒森和张耀铮负责。
43) 1964年,中国生理科学会学术会议在大连市大连宾馆召开,我教研室全体出动为会议服务。中国生理科学会包括四个专业(生理、生化、药理、病理生理),各专业的元老级专家、中青年工作者都到会,会议在大连宾馆举行,盛况空前。我教研室教师都参加了会务工作。会中特邀请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的彭加木作大会报告。
44)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而停课“闹革命”。
45) 1967年,赵宝昌由山东医学院研究生完成学业,分配到教研室工作。
46) 1968年,杨康成、黄诒森先后先期去遵义参加建校筹备工作。
47) 1968年8月,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入校园,第一教学楼的武斗工事拆除。
48) 1968年10月群众代表、军队代表、革命干部三结合成立革命委员会。周洪生被结合。
49) 1968年11月,教研室人员在工、军宣队的带领下,随前期大队伍,背上行李拉练步行到庄河农村搞“斗批改”。年末忽接命令回连做内迁遵义的准备工作。
50) 1969年5月,教研室在军宣队的带领下,随学院迁至遵义。随迁者有:李昌甫、林钧材、崔肇春、杨康成、黄诒森、张耀铮、李永岚、朱正美、崔秀云、赵宝昌、孟宪昌等11人。所有仪器和资料都带走了。
51) 1970年,整个前期(包括非党职工)被带到楣潭县黄家坝开门整党。
52) 197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了攻克慢性气管炎的指示(国发文13号)。遵义医学院随后成立了“攻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小分队”,指派崔肇春参加,并主持工作(此前已有自发的零星工作),当时集中力量研究植物乌棒子。小分队从根、茎提取了乌棒子黄酮(有一定的镇咳、消炎、平喘的作用),并送北京作了结构鉴定。当时参加的人员还有:张毅、孙云寿、黄惠芬、黄天卫、赵彬彬、白纯光等。小分队起先借用了生化实验室,后来因为72级工农兵学员上课,就搬到药理教研室继续工作。至73年初,小分队写了总结上交,而后解散。
53) 1972年,在遵义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学员,学制为三年。
54) 1976年10月,传达四人帮被打倒的喜讯。
55) 1977年春,最后一期工农兵学员(即76级)入学。
56) 1977年秋,在遵义招收第一批经统考入学的五年制本科学员。
57) 1977年,林钧材被任命为教研室主任(当时李昌甫仍为主任,但不主事)。林老师组织大家业务学习,努力追赶文革中国际上生化的迅猛发展。在此基础上,林老师带领全体教师参编一系列教材及生化参考书。此举为教研室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文革中缺的课,也为他们以后的业务发展和晋升创造了条件。此举更扩大了我教研室在国内高等医学院校中的影响。参编的书详见 “编写的教材及参考书”一节。
58) 1978年,孟宪昌老师晋升为讲师,归回教师系列。
59) 1978年,恢复招收生化研究生,我教研室在遵义招收任锡鳞与孟繁盛两人。任锡麟由林钧材指导,孟繁盛由崔肇春指导。同年朱正美、崔秀云考取硕士研究生分别去上海第一医学院(师从顾天爵教授)和医科院(师从蔡良婉教授)就读。
60) 1978年,我们获得一套北京医学院生化教研组编的常用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内容有层析法、电泳法、离了交换层析法、超滤法及其应用、气象色谱分析、萤光偏振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紫外和可见光光度法、聚丙酰胺凝胶盘状电泳、萤光分光光度术及其在生物与医学中的应用、免疫放射自显影技术等),这一套书教研组内分工分头钢板刻印,装订成四册,人手一套学习,还寄赠不少给兄弟院校。刻钢板是很艰苦的劳作,这是我组一贯重视实验手段的一个表现。
61) 1978年,受卫生部的委托,在遵义医学院举办生化高师班,学员共八人,他们来自西南云、贵、川、青海、甘肃五省。
62) 1979年秋,林老师派崔肇春到北京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与他们合作编写研究生大实验讲义,为时四个月,定了计划,作了预试,编写了讲义。
63) 1980年,赵宝昌结束在北京一年的英语强化学习后,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丹麦研修(预计两年)。
64) 1980年,林钧材教授的研究生任锡麟到上海第一医学院生化教研室利用该室条件做毕业论文。
65) 1981年,我教研室文革后首批硕士研究生(任锡麟、孟繁盛)毕业。任锡麟的答辩在上海第一医学院举行,答辩委员会的成员有上一医生化、上海肿瘤所、及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的教授们组成。孟繁盛的答辩在校内,答辩委员会的成员有四川医学院生化教授刘秉文、湖南医学院生化教授朱定尔、重庆医学院生化教授王征泰、我校林钧材教授等组成答辩委员会。任锡麟毕业后留校工作,1984年后任遵义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主任。孟繁盛毕业后被辽宁省中医研究院聘到沈阳工作。
66) 1981年,朱正美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得到生化硕士学位。因顾天爵教授研究工作的需要,提出借用朱正美一段时间。林钧材主任考虑到两个单位的关系,同意了借用。
67) 1982年春,由林钧材推荐崔肇春到上海医学院主译国际生化联合会教育委员会主席Campbell赠送给中国生化学会十部 BBC 电视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影片,译后由中国生化学会全国内部发行。当时崔肇春的编制虽然已经转到复办的大连医学院,但到上海的差旅费大医一时定不下来,此时遵义医学院的谢龙驹当下拍板由遵医出,这就出现了该科教片的落款有遵义医学院的字样的来由。
68) 1982年,教研室接受了给北京医科院基础所、首都医院、人民大会堂医务室及一些部队医院的工农兵学员回炉班讲授生物化学课的任务。任务是由当时首都医院(即现在的协和医院)党委书记王辅民推荐有我们去完成的。派去的教师有杨康成、张耀铮、和赵宝昌三人(当时赵宝昌刚从丹麦留学回国在北京)。讲课后赵宝昌于1982年9月回到大连,杨、张二位回到遵义。
69) 198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教研室招收硕士研究生。
70) 1982年,9月主任林钧材派送崔肇春去上海第一医学院任客座副教授,替该校讲授英文班生化课,兼做研究。1984年夏回到教研室。
71) 1983年秋,复校后第一批研究生在大连入学学习(内中有姚晓丹、季力等)。
72) 1984年,朱正美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访问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生化系万斯(D. E. Vance)教授的实验室。
73) 1984年,在遵义的职工大批返回大连,我教研室也不例外。
74) 1984年夏,由崔肇春完成了在上海的任务回到大连。暑假期间,协助林钧材主任主办的全国暑期生化师资进修班,邀请了上海第一医学院生化教研室的主要成员前来担任主要的讲座和实验课。
75) 1984年秋,崔肇春被任命为教研室主任,赵宝昌、张耀铮任副主任。
76) 1985年,经朱正美对我校图书馆的介绍,万斯教授开始给我院图书馆寄赠他实验室订阅的阅读过的Nature、Science、TIBS、New Eng J Med 等杂志。最早的刊物系1979年的。
77) 1985年,国际生物化学联合会(IUB)的教育委员会主席、加拿大的Frank Vella 教授来华访问,在上海举行生物化学教学会议。我教研室派赵宝昌出席了会议。会上赵老师把我们自己编写的英文生化讲义赠送给 教授。会后,Vella 教授回到加拿大后,给教研室寄来了好几本Lehninger的生化教材。
78) 1985年春,在省科协主席涂长晟的操持下,在沈阳成立辽宁省生化学会,我教研室林钧材担任副理事长、崔肇春担任常务理事。李昌甫任名誉理事长。成立大会上崔肇春代表我教研室作学术报告。
79) 1985年,9月,崔肇春作为大连医学院交换师资,赴美国 Kansas 州 Wichita 市 Friends 大学讲学半年。随后转加拿大温哥华UBC生化系,任访问教授*,半年后随万斯教授转 Alberta 大学生化系,继续访问半年。1987年春,返回大连。(*1982年崔肇春在上海工作期间,曾担任万斯教授系列报告的口译。为了答谢对他的帮助,万斯教授特邀请崔访问他的实验室。)
80) 1985年,秋,朱正美访问加拿大和美国后回国返校。
81) 1986年初,我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点单位,我教研室被批准为博士点,崔肇春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82) 1986年,我教研室因为党员人数增多,成立了生化党支部。
83) 1986年, 著名美国鞘糖脂专家箱守仙一郎(Sen I. Hakomori)教授来访。事前在温哥华 UBC 访问的崔肇春曾应邀访问 Dr. Hakomori在西雅图的实验室。从此开始了我教研室和他长期的科研合作。(箱守仙一郎近期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84) 1987年,李昌甫教授退休。
85) 1987年,学院为博士点的建立在第一教学楼的东侧两翼之间修建了活动板房, 面积为60平方米。
86) 1987年,我室第一个博士生张新波入学学习。
87) 1988年,我教研室有李昌甫、林钧材、崔肇春、杨康成四人被列入《大连科技精英》(大连市科协编,1988年3月出版)
88) 1988年,林钧材教授离休。
89) 1988年,邀请万斯教授访问我校及教研室。除作了系列讲座外,吴功侃院长代表学院颁发给万斯教授我校客座教授证书。万斯教授还参观了我校图书馆,特别还观看了他赠送给我院图书馆多种杂志上架的情况。
90) 1989年,秋,邀请 Stephan Ladisch 教授访问我校及教研室。
91) 1989年,我教研室获辽宁省教改二等奖。主持人,赵宝昌,林钧材、崔肇春参与。
92) 1990年,我室举办东北三省生化学术会议(崔肇春以教研室主任及省生化学会常务理事名义主持)。
93) 1990年,我室第一个博士生张新波毕业。
94) 1991年,春,崔肇春受前苏联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科学院生化研究所所长萨托夫(Satov)教授的邀请,访问了该所。
95) 1992年,有日籍病理学家林肇辉博士主持的日中永和协会的脂类研究室开始筹备工作。校领导把筹备工作交由崔肇春及王庆梅二人完成。经过3个月的时间,实验室的实验台、办公室、会议室桌椅板凳、常用器材等硬件初步就绪,常用的脂类检验方法也建立就绪,并开展了正常的常规工作。王庆梅1995年退休,又返聘半年。潘佩兰1994年在生化退休后,永和实验室又返聘她工作到1996年。
96) 1992年前苏联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科学院生化研究所所长萨托夫教授访问我校。
97) 1993年,马克里、刘彦博士毕业留校。
98) 1993年,崔肇春因超龄卸下教研室主任(1984-1993)职务,由学院领导任命崔秀云接任。
99) 1993年,年底,朱正美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00) 1994年,一月,国家教委批准“大连医学院”改为“大连医科大学”。
101) 1995年,赵宝昌和崔秀云被辽宁省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02) 1995年,我教研室迁入新建第二教学大楼四楼,使用面积有所增加,功能布局有较大改善。
103) 1995年,筹备成立辽宁省细胞及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参加筹备者有生化的崔秀云和崔肇春。还有病理生理学的钱振超、免疫学的程一櫂、组织胚胎学的杨佩满(同为科研处处长)、生理学的张万琴等人。申请书系由钱振超教授执笔完成。批准后,杨佩满任主任、崔秀云任副主任。
104) 1995年,由北医大张乃衡教授介绍美国日籍教授井上正顺来访我院访问,并作了抗衰老的报告。井上教授系旅顺出生,大连长大,由崔肇春接待。期间,经市里有关单位允许,井上教授访问了旅顺他出生的地方和沙河口火车站旁他就读过的小学。
105) 1995年,杨康成退休。
106) 1995年,我室引进留日回国的张嘉宁(京都大学药学博士)。
107) 1995年,我室正式改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108) 1996年,我室引进留美归来的辛毅(获美国北达克他州立大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马郁芳(获北达克他州立大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学位)夫妇。
109) 1996年,第六次全国基因结构表达与调控学术讨论会在我校召开,会议由崔秀云承办。
110) 1996年,赵宝昌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访问美国 Vermont 大学生物系,崔秀云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同访该校。
111) 1996年,校领导免除崔秀云本教研室主任职务。
112) 1996年,张嘉宁接任教研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刘彦、辛毅任副主任。
113) 1997年,全国生物化学会糖复合物学术讨论议在大连召开,会议由朱正美承办。
114) 1998年4月,日本糖复合物生化专家 Narimatsu 来访,在八楼学术厅作学术报告。(朱正美邀请)
115) 1998年6月24-26日召开生化教材会议,会议由教研室主事的副主任张嘉宁主持。到会的有:哈医大刘爱民、白求恩医大刘吉民、湖南医大宋惠萍、三军大董燕霖和甘立霞、山东医大崔行、还有我教研室主编林钧材、杨康成及参编崔肇春、朱正美、赵宝昌、崔秀云、临床生化教研室张耀铮等多人参加。会上在林老师建议下,增推赵宝昌为本书下一版主编,并讨论了教材修改事宜及分工,并拟定了交稿时间。
116) 1998年9月我教研室朱正美、张嘉宁两人参加香山糖复合物科学讨论会。
117) 1999年9月我教研室朱正美、崔肇春、张嘉宁三人参加香山糖复合物国际科学讨论会,崔、朱二位在大会上发言。
118) 1999年, 因赵宝昌被邀请参编卫生部统编教材, 校领导决定我校本科不再使用林老师主编的教材,校领导建议林老师主编的教材改由业余大学使用。原主编林钧材、杨康成认为不妥,该教材遂停编,原主编并向其他参编单位作了书面道歉。
119) 2000年,赵宝昌因年届六十,从校领导岗位退下来,返回教研室专职任教。
120) 2000年成立我校糖生物学研究所,朱正美任所长。(朱老师2004年退休后,由燕秋接任所长。)
121) 2000年6月,张嘉宁访美。次年归来。
122) 2000年5月,崔肇春因年龄届满七十而退休。继续被返聘讲授研究生的部分高级生化课和博士生的英语科技写作课。
123) 2000年6月26-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我校主办、大连理工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协办“Dali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ipids, Glycoconjugates, and Signal Transduction”。到会国内外学者共40余人,国外代表有18人,其中包括万斯教授、Stephan Ladisch教授、Robert Ledeen教授等多位西方同工。会议组委会主席为崔肇春,会址在辽宁师范大学。
124) 2001年,加拿大万斯教授停寄他阅读过的原版刊物。至此,万斯教授供给赠原版杂志2000余册,历时17年。
125) 2001年1月28日,我教研室首任教研室主任李昌甫教授在大连病逝,终年83岁。
126) 2001年6月,田余祥2001年任生化党支部书记,组织委员魏菱菲、宣传委员燕秋。
127) 2001年8月,美国《Science》杂志第293卷(5532期)第1039页刊登了崔秀云教授主张核酸营养的消息。
128) 2001年,辛毅和张嘉宁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29) 2002年7月,朱正美和崔肇春应邀参加在加拿大渥太华由加拿大生化学会秘书长Patrick Choy 和渥太华大学医学院生化系主任姚泽民联合举办的脂类国际研讨会,并应邀在全体会上分别报告。该研讨会是为祝贺万斯教授60大寿而举办的。
130) 2002年,高颖留学归来,回教研室任教。
131) 2002年,七年制生化开课。
132) 2003年,10月,我校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获得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资格。此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两个博士点。
133) 2003年,赵宝昌和燕秋被邀请主编几个兄弟院校英文班的英文生化教材。协编单位还有广西医科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青岛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温州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和美国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三名作者。该书于2004年由吉林科技出版社出版。
134) 2004年,马郁芳被学校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35) 2004年春,朱正美退休。退休后仍被返聘进行科研。
136) 2005年,9月,国际糖复合物第十八届讨论会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朱正美教授应邀参加,并被邀请成为该会议的顾问委员会的成员。
137) 2005年9月,孔英兼任学校迎评办公室副主任(副处级)。
138) 2005年5月起,徐跃飞老师任生化实验室主任。根据学校改革,生化实验室已脱离教研室,实验室主任与教研室主任平级。但徐跃飞仍属于生化教师。
139) 2005年5月,高颖兼任辽宁省细胞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分析测试中心主任。
140) 2006年,《生命的化学》第一期载文,纪念李昌甫教授逝世五周年。作者是我教研室的退休教师崔肇春、杨康成、黄诒森(80年代中期调镇江医学院,也已退休)、张耀铮和朱正美。
141) 2006年8月,马克里和高颖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42) 2006年8月,田余祥晋正教授。
143) 2006年8月6-8日东北三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006年学术交流会8月6日至8日在我校(会议承办单位)举行。我教研室张嘉宁(辽宁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会议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沈岩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孙志贤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朱卫国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王以政研究员和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王同喜副秘书长出席,来自东三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近20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了论文摘要146篇。我教研室多位同仁参加了会务工作。
144) 2006年,燕秋的“子宫内膜细胞岩藻糖基转移酶I和IV的表达及调控在着床中的作用”的课题获“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额度为6万元。
145) 2006年,辽宁省糖生物学与糖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挂靠在我教研室,燕秋任此实验室主任。
146) 2006年9月,教研室新一届主任(燕秋)、副主任(田余祥)上任。











八、 跋和志谢

写这个《简史》,断断续续地经历了将近八年,终于脱稿交差了,能与大家见面,当然高兴。

  撰写教研室史,原是90年代后期,基础部领导向各个教研室布置的任务,并指定了撰写人。事情的起因是:对我院1997年50周年校庆时所出版的校史,许多校友和在职员工不满意,尤其是该校史对于基层单位的情况反映的太少,首当其冲的是基础部(旧称“前期”)和各个教研室。当时基础部的领导认为,没有前期、或淡化前期,就谈不上我校的校史,而这个缺陷可用撰写各个教研室的室历史来得到补充。于是基础部召集了会议,并指定了各个教研室的撰写人。笔者知道撰写教研室史并非易事,虽经推辞,但因为在教研室的时间相对较长,最后只好勉为其难而“冒失地”从命。笔者越写越感到任务的沉重,后来为了给自己减负,索性将书名改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简史》。现在是写《简史》,压力虽略有减轻,压力系数从1减到0.9,仍然不是一件轻松好玩的事。

笔者在写出了部分初稿后,于90年代末起,曾陆续给在本地和外地的教研室老教师们过目并提出修改意见。他们是:李昌甫、林钧材、涂长晟(沈阳)、沈士弼(南京)、聂剑初(北京)、杨康成、黄诒森(镇江)和赵宝昌。他们当中的多数从内容到文字都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其认真态度,更加深了笔者撰写此《简史》的使命感。后来基础部几易领导,此事再没有人过问催促,也就放下了。

笔者退休后,大约在2002年,在电脑里找到沉睡了数年的初稿,觉得束之高阁未免可惜,遂再次检起来反复加工,形成此稿。在反复加工中,许多素材再次得到不少在岗的老师们的大力支持,除了上面提及的,还有朱正美、欧阳启楣、张嘉宁、马郁芳、辛毅、夏泉、张耀铮、田余祥,以及科技处的赵耀同志和图书馆的李载常同志。我在此要向他们致以深切地感谢。笔者2003年移居美国洛杉矶,大洋两岸的距离虽大,因现代通讯手段电子邮件的使用,并未形成阻隔。此外,教研室的绝大多数成员和在国内外能联系到的同仁们都对他们个人的简介过目核对过,在此也致以感谢。尤其是林钧材和杨康成二位老师,为室史的撰写费了很大的心血。林老师年迈体弱,还劳神仔细阅读全文,对《简史》的初稿提供了许多史实;杨康成老师对多次的修改稿认真提出意见,纠正了我几次稿子里一些不准确的文字。关于“生化党支部”的那一段,我这个党外“群众”,原本无资格撰写此段的。多亏杨康成和田余祥二位同志不仅提供素材、杨老师更认真帮我进行文字上的加工,使我这位非党人士不致说些空话和错话。在此特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远在镇江的黄诒森,虽然离开教研室20余年,仍一往情深地对于稿子作了很多实质性的补充和修正,也要致以衷心的感谢。还要感谢赵宝昌老师,他对稿子也提了很多中肯意见,尤其是对60年代初的生化专业班提供了具体和翔实的资料。也要提及王庆梅老师,他对于大医复办早期的情况也提供了翔实的史料,在此特向她表示谢意。滕白勤在美国工作,几年前回大连探亲,也担当过大洋两岸的信使,也在此致谢。

原先此《简史》只写到2000年底的,后来在教研室主任燕秋的建议下,延长写到2004年。又由于种种原因,2004年前的部分素材迟迟未到。幸运的是,此间正好遇上了迎接高校评估,教研室准备了许多素材。在我获得这些素材后,才决定把此简史写到2006年底。正好在近一两年,教研室有些大事件发生,把它们一并反映出来很有必要。令我感到鼓舞的是,2007年春我回到大连,教研室的领导燕秋和田余祥,特地召集了一次餐会,所有在大连的已离退和在岗的老教师以及部分中青年教师都到会,连平时早已不出门的年近九十的林钧材老师也赶来到会。大家畅谈了对教研室《简史》的期盼和意见。对此,我也要向教研室的领导和当天到会的所有同仁致以衷心的感谢。肯定地说,此简史的完成是一个集体努力的成果。但执笔人在撰写过程中终究难免带有个人的色彩和局限性,对此,还盼教研室新老同仁们和其他知情人能对于事实的出入予以指正,和对于有些看法的包容。说的不对的地方,只由我个人负责,和笔者致谢过的新老同仁们无关。

笔者高兴地看到,当今的教研室有很多新气象,它的教学和科研的规模与内涵,远远超过了老的;它已在辽南地区、辽宁省、东三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这个影响正在走向全国和世界。衷心地希望在若干年后,我们的教学与科研能更上一个台阶,更有人续写出2006年以后更为辉煌的教研室历史。